孩子不能吃苦?要不要刻意做吃苦训练?到底应该如何教育?

孩子不能吃苦?要不要刻意做吃苦训练?到底应该如何教育?

很多家长与老师都把孩子是否能吃苦,看作是孩子优秀品格之一,而孩子吃苦的经历也被很多人看成是孩子人生道路上最为重要的一课。

虽然老话儿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现实竟然是,父母们既希望孩子做人上人,又不希望被现实过度的“风吹雨打”,就在这种矛盾的冲击下,孩子长大成人才会遇到更大的挫败感。因此,对于孩子们而言,吃苦方面的培养也仅仅是一片空白。

孩子不能吃苦?要不要刻意做吃苦训练?到底应该如何教育?

而各个国家对孩子在社会中的教育与责任也各不相同,日本由于经济强压和民族文化的特征,很多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就会外出劳动赚钱,这在我们看来会感到惊讶。而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更是非常普遍,在售货柜台、教育机构等地方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就连小学生,日本的父母们都会灌输一种“决不能给他人添麻烦”的教育理念,而这种理念已经成为了社会化的产物。无论孩子多小,都要背上自己的书包,象征着自己所承担的责任。

孩子不能吃苦?要不要刻意做吃苦训练?到底应该如何教育?

而教育领先全球的美国,特别是南部的州立学校,也会有特殊的规定,如“学生不允许带一分钱,独立谋生一星期才允许毕业。”这看似变态的要求,几乎在国内是不会出现的。但从孩子自身成长来讲,保证了从学校毕业后,具备一定的独立生存能力。虽然,看起来条件对于孩子们来讲有点严苛,但美国的家长们也是非常赞同的。

以及德国的家庭孩子,凡是到14岁就需要承担一些义务劳动,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又或者瑞士,很多女孩刚到16岁,就要到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的女佣,上午做工,下午返校上学...

孩子不能吃苦?要不要刻意做吃苦训练?到底应该如何教育?

当然,各国的国情并不一样,但以上这几点确实值得各位父母深思,无论从日本国民奋斗精神、德国的专注,又或者是瑞士国度的视野,美国的创造思维,无疑都是源自教育方式,这是我们不能去回避的。

而国内,享受型的家庭居多,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吃苦的观点与态度都会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有效的吃苦,可以磨炼孩子的意志,提高TA的生活能力,也会为孩子成人提供一系列宝贵的财富。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呢?

打造吃苦意识

孩子不能吃苦?要不要刻意做吃苦训练?到底应该如何教育?

家长们有意识的将自己的工作情况,部分收入告诉给孩子,可以讲得具体或者有针对性。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家庭的责任感,与辛苦的付出。为此让孩子明白,家庭的幸福是需要全家人共同来打造的,而孩子自身也是家庭的一部分。

在日常可以让孩子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外出帮助父母提东西;周末与家长们一同大扫除;学会整理规整自己的空间;管理好自身生活费用等。

父母陪孩子磨练意志

孩子不能吃苦?要不要刻意做吃苦训练?到底应该如何教育?

日常生活中,会有很多机会父母与孩子一同参与。比如:天气很冷,孩子不打算去幼儿园,父母不迁就孩子,顶着寒风带孩子去幼儿园;又或者炎炎夏日,晚上回家很累了,父母会和孩子像平常一样去冲凉,而不是倒头便睡;孩子和父母跑步,再有一百米就要到达终点了,孩子喘着气不想再跑,父母边跑边鼓励孩子,一起奔向终点;

当孩子难以完成一件手工作品的时候、当孩子冬天不想起床的时候、当孩子最后筋疲力尽的时候,这些都是磨练意志最佳的场合。

吃苦与社会责任绑定

孩子不能吃苦?要不要刻意做吃苦训练?到底应该如何教育?

鼓励孩子多参加公益劳动,也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一条途径。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小区组织的一些公益劳动。比如,春天植树,夏天灭蝇,秋天除草,冬天扫雪等;也可以带孩子照顾附近的孤寡老人、军烈属;让孩子为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像送报纸、取牛奶、照顾比自己还小的朋友等等。

孩子不能吃苦?要不要刻意做吃苦训练?到底应该如何教育?

不一味追求让孩子吃苦,刻意制造苦难是毫无意义的,只有经历苦难后的感悟和思考才是父母们应去追寻的。

孩子不能吃苦?要不要刻意做吃苦训练?到底应该如何教育?

孩子不能吃苦?要不要刻意做吃苦训练?到底应该如何教育?

孩子不能吃苦?要不要刻意做吃苦训练?到底应该如何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