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昨起入梅,又闷又湿的日子来了-比常年平均入梅日晚2天 今年为“非典型”梅雨,多过程性降水

每年一进入6月汛期,市民们就非常关心一个问题:“黄梅天”什么时候来?昨天上海中心气象台宣布:上海从19日起正式入梅。根据预计,今年申城的梅雨“非典型”,梅雨带南北摆动大,降水断断续续,总体湿度较大。

“三黄”预警接连发布

与端午小长假的干燥晒人相比,昨天申城的体感从早晨起就偏于闷热。午后受东移降雨云团的影响,上海部分地区出现雷雨和短时强降水。上海中心气象台先后发布雷电黄色、暴雨黄色、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雨水来得快,去得也快,浇过暴雨的地方没多久便停止了疾风骤雨,路面湿润,天空偶尔飘落几滴雨水。据市气象局昨天下午16时30分的“雨情快报”:受强雷暴云团影响,昨天12时至16时,本市中心城区、嘉定区、宝山区和浦东新区等地区出现短时强降水并伴有雷电,其中徐家汇雨量31.5毫米,嘉定31.1毫米,浦东新区29.5毫米,自动站中长寿公园50.5毫米最大,最大小时雨强出现在未来岛公园,达到50.2毫米/小时。

随着降雨明显减弱,上海中心气象台于傍晚先后解除了三种黄色预警信号。

今年入梅偏晚两天

申城昨天的入梅并不令人意外。今年夏天,申城的高温来得特别早,“五一”小长假就超过了30℃,5月中旬更是出现了高温日。一些市民曾有这样的疑问:高温早会不会导致入梅早?当时,气象专家否认了两者间的关系。

进入6月以后,上海汛期气候预测显示,受早台风影响,入梅环流形势不典型,预计入梅接近常年6月17日,出梅较常年7月10日偏早,梅雨期偏短。最终,申城在6月19日入梅,与常年平均的6月17日的确很接近,只略晚了两天。

上海常年平均出梅日为7月10日。有气象记录以来徐家汇站最早出梅时间为1936年6月9日,最晚出梅为1954年8月2日。平均梅雨期长度约为23天。最长梅雨期出现在1954年,达58天;最短梅雨期仅2天,出现在1897年和1965年,为空梅。梅雨期常年平均降水量为243.1毫米,相当于上海年平均降水量的五分之一。

根据此前汛期预测,今年梅雨量200-260毫米,较常年值偏少,梅雨量呈现“南多北少”分布。

梅雨带南北摆动幅度大

气象专家介绍,上海地区入梅标准的判断比较复杂,主要有三点:首先入梅前5天,副热带高压在东经120°上的脊线不低于北纬18°,保证南方暖湿空气能够稳定输送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另外,5天中至少有3天的日平均气温不小于22℃。最后是入梅后的头5天中,必须有4天雨日(包括区气象站测得的雨日)。同时符合上述三点,才能称之为梅雨。

从专业角度而言,认定一场梅雨是否到来,不仅要看我们国家的温度和降水情况,还要观测东亚季风、中层的副热带高压、高层的南亚高压,以及上游印度的天气情况。这些观测指标还得再拆分成次级指标,最后满足所有标准的才是“典型梅雨”。2000年以后,梅雨呈现“非典型”趋势。

根据预计,今年由于副热带高压不稳定,梅雨带南北摆动幅度较大,本市以过程性降水天气为主,梅雨呈现“非典型”特征。

今天局部雨量可达大雨

入梅之后,昨晚夜里到今天阴有阵雨或雷雨,今天夜里转阴到多云。据分析,目前东亚大气环流形势正在调整,副热带高压增强北抬,未来3-5天冷暖空气将交汇于长江中下游至江南中北部一带,本市降水过程增多。

今天本市还有一次明显降水过程,局部雨量可达大雨程度。今天后期雨带将南压至江南中北部地区。

21-23日主雨带位于江南中北部,本市处于雨带北部边缘,以阴到多云有短时阵雨天气为主。24日起主雨带北抬至江淮地区,本市多雷阵雨,气温较高。

受雨水打压和北方冷空气扩散影响,本周气温都在30℃以下徘徊,预计本周最低气温在22-23℃,周中最高气温维持在26-28℃,双休日最高气温将升至28-2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