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榆林市清澗縣

清澗縣古名寬州,位於黃河陝晉峽谷西岸,榆林東南部與延安交界處及無定河、黃河交匯處。地處東經109°55′27"~110°38′50",北緯36°57′30"~37°25′,是扼守延安、關中之要地。東西長95千米,南北寬55千米。面積1881平方千米,佔全省土地總面積0.91%,佔榆林市總面積的4.31%。

包西鐵路、210國道穿境西而過,渭清公路、210國道交匯於縣城。全縣下轄9鎮。全縣總人口22.03萬,農業人口有19.1萬人,非農業人口1.93萬人,(佔總人口的9.2%),人口密度為112人/平方千米。清澗縣是中國紅棗之鄉。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享譽全國的“紅棗之鄉”、“道情之鄉”、“石板之鄉”、“粉條之鄉”。

陝西省榆林市清澗縣

  • 中文名稱

  • 清澗縣

  • 外文名稱

  • Qingjian County

  • 別 名

  • 寬州

  • 行政區類別

  • 所屬地區

  • 中國陝西省榆林市

  • 下轄地區

  • 寬洲鎮,李家塔鎮,高傑村鎮等

  • 政府駐地

  • 寬洲鎮

  • 電話區號

  • 0912

  • 郵政區碼

  • 718300

  • 地理位置

  • 陝西省北部,無定河下游

  • 面 積

  • 1881平方千米

  • 人 口

  • 22.03萬

  • 方 言

  • 晉語-呂梁片-清澗方言

  • 氣候條件

  • 暖溫帶半溼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

  • 魁星樓,路遙紀念館,無定河,筆架山

  • 機 場

  • 榆林榆陽機場

  • 火車站

  • 清澗縣站

  • 車牌代碼

  • 陝K

  • 行政區劃代碼

  • 610830

歷史沿革

地名來源

慶曆元年(1041年)宋仁宗放棄了進攻方針,改而採取范仲淹的守策。范仲淹推行修固邊城、精練士卒、招撫屬等相應的措施。修固邊城就是在宋夏交界的前沿陣地修築寨堡,建立軍事據點。范仲淹的部下種世衡建議,在延州東北二百里古寬州的故壘上築城。這裡地處要衝,右可屏障延州,左可得到山西的糧食,北可以進圖銀、夏二州。范仲淹採納了這個意見,派種世衡率兵前去修築,夏兵來爭,種世衡就一邊作戰一邊搶修。城內缺乏水源,他出重金獎勵鑿井,終於從地下150尺處冒出了清泉,於是取名為青澗城。

建置沿革

東周襄王十七年(前635)獫狁被晉文公攘居西河圁(禿尾河)洛間,史稱白狄,清澗縣由白狄族居住。周顯王四十一年(前328)屬秦。秦時屬上郡膚施、陽周2縣。

西漢時屬漢上郡、圁陰。莽新為方陰縣。建安二十年(215)被羌族和匈奴佔據。

三國至西晉,匈奴與漢錯居。魏黃初元年(220)地為魏國幷州所轄。西晉統一後,屬晉國幷州。

東晉十六國時,先後為漢(前趙)、後趙、前秦、後秦領地。義熙三年(407)匈奴酋長劉勃勃叛秦建夏,本境隸夏。南北朝時先後為北魏、西魏和後周所轄。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境內首設朔方縣,屬東夏州朔方郡。神龜元年(518)置城中縣。西魏大統十二年(546)設綏德縣(治今縣折家坪鎮境)。廢帝元年(552)析置延陵縣。

隋代先後屬雕陰郡綏德、城平、延福縣。

唐武德元年(618)屬幷州道綏州。貞觀元年(627)屬關內道。二年屬延州。九年(635)境內置渾州,後渾州寬州並設寬州。後梁屬忠義軍。後唐隸延州彰武軍。

北宋初歸陝西路,繼屬永興軍路。北宋至道年間,為西夏所據,縣廢。康定元年(1040)築土城。慶曆元年(1041)隸鄜延路。元豐七年(1084)設青澗城。元符二年(1099)隸綏德軍。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青澗城升為青澗縣,隸鄜延路綏德州。蒙古太祖十六年(1221),青澗歸蒙古汗國。元代屬陝西行中書省延安路綏德州。

明洪武二年(1369)青澗歸明,隸綏德州。四年(1371)縣名改為清澗。成化九年(1473)隸延綏鎮榆林道。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屬延安府。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佔領陝西,改清澗縣為天波府。

清順治二年(1645)複稱清澗縣,仍屬延安府。雍正三年(1725)綏德州升為直隸州,領清澗、米脂2縣。

民國間,隸屬幾度變化。1913年,清澗縣屬陝西省榆林道。1926年廢道,為省直管縣。1935年11月,大部地域屬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陝北省所轄。1937年12月,為統一戰線區所轄。1940年3月,屬陝甘寧邊區綏德分區。1949年5月,隸屬陝北行署綏德分區。

1950年1月,屬陝西省綏德分區所轄。1956年10月隸榆林專區。1958年12月,併入綏德縣,1959年3月,清澗成為中心鄉,仍隸榆林專區綏德縣。1961年,恢復清澗縣,屬榆林地區行政公署管轄。2000年,榆林地區改為榆林市,清澗縣屬榆林市轄縣。

旅遊

清澗縣古遺址遍佈全境,陶器、銅器和漢畫像石時有出土,商城遺址與商代青銅器聞名遐邇,宋元瓷器頗具特色。清澗起義、土地革命及黨中央、毛澤東在此的戰鬥生活,留下豐富的革命文物。清澗縣共發現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古石刻及其他古蹟328處,革命舊址22處。

清澗擁有李家崖鬼方都城遺址、劉家川仰韶文化遺址、老莊裡龍山文化遺址、王家崖古將臺、清澗辛莊遺址,各個朝代墓群,石臺寺魁星樓、大佛寺、白草寺、東山寺等古寺觀建築,店則溝鳳凰山鳳凰寺,李家塔法師廟,盤石岔萬佛洞、倒吊柳白乃貞故居、筆架山生態公園、河口風光、王宿里民俗文化村、桃嶺山古文冠果以及縣文管所商代青銅器、漢畫像石等文物、名勝。

清澗十景

  1. 東峰晴空:城東東山巔,昔建東嶽廟,松柏林立。山路迂迴,“雨霽天晴,暢人心目”。

  2. 石臺壁立:石臺寺魁星樓高聳入雲,砥臨雙水,為城南盛景。

  3. 濟橋霜天:普濟橋在城南秀延河上。初冬寒霜,雞聲殘月,遊子登程,別有情味。今清澗大橋人來人往,盛況空前。

  4. 鍾岡皓月:清澗河西鐘樓山,昔專人打鐘,“以節晨昏”樓前秋霄夜朗,四望無遮,令人思緒萬千。

  5. 佛巖涼夏:鐘樓山西北有觀音閣,澗水縈下,炎夏清涼,故又稱清涼巖。

  6. 筆架遠眺:筆架山在城西,狀似筆架,清流下繞,綠林掩映,登臨遠望,頓覺眼見開闊,城內景緻歷歷可數。上有革命烈士紀念碑及白雪山、儲漢元諸墓。為清澗縣遊覽勝地。

  7. 草場冬雪:城內草場山(寨山),種世衡曾於此儲放糧草,東北城牆石包,陡絕險固,山頂平坦。“縣治枕山,靈秀完聚”,玉雪蓋地,冬景甚佳。今窯房密佈,僅有氣象站空地一方。

  8. 官山奇聳:官山即九里山。其“萬山旋繞,二水襟裾”,天然高聳,上築烽火臺,為歷代兵家相爭之地。西夏南侵,佔據綏德,固守此寨,清澗安寧。

  9. 無定洪濤:河口無定河“每遇山水湧漲,其流橫截黃河,直衝山西右岸,黃河為之逆流;若有狂風,吼聲如雷。後有商城遺址和東方水電站,為清澗旅遊要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