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启示国际粮食贸易是把双刃剑

中美贸易战启示国际粮食贸易是把双刃剑

近日偶然翻到1996年的一个资料,《中国中长期粮食进口趋势浅析》,文中描述,1995年国内净进口粮食1985万吨,占世界贸易量的9.87%,成为当年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粮食进口国。当时国内外研究机构预测中国2000年粮食进口,低数1500万吨,中间数4000——5000万吨,高数9000万吨,中国专家共同看法是中国“粮食进口大国”的态势21世纪初难以改变。实际2000年粮食进口(包括大豆)2399万吨。

不幸被专家言中,新世纪中国粮食进口直线上升,2000年大豆进口1042吨,2011年大豆进口5200万吨,2013年进口超过5400万吨,加上三大主粮,进口从2011年的6000万吨越到2012年超过7000万吨,2017年达到13062万吨,较2016年增加13.9%,其中,大豆累计进口9553万吨。现在粮食进口已从80年代的品种调剂变为今天的必要补充,已从个别品种进口发展成全面进口,从进口几亿美元上升到200——300多亿美元。

大豆进口不可逆转,1991年大豆进口仅为0.1万吨,还出口111万吨,到2000年进口就达到1042万吨,2017年上升为9553万吨。大豆是美对华出口的第二大产品,2017年出口额达150多亿美元,相当于美对华货物出口总额的11%,占美对华农产品出口额的58%。尤其是,美国大豆出口依存度较高,生产量的40%以上必须通过出口来消化,而美大豆出口的60%以上是中国市场。

国际粮食贸易遏制与发遏制、制裁与反制错综复杂,针对美国的贸易制裁,程国强教授说,美国依据所谓对华301调查报告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公然反WTO规则,是对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蔑视和践踏。对此,中国将坚决捍卫国家利益,捍卫WTO精神,按照WTO规则采取必要的反制措施。

反制并不意味着接招美国挑起的贸易冲突,而是要通过反制,打击其要害、把住其关键,推动美方放下贸易制裁大棒,回归WTO框架,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彼此的分歧和问题。这就要求反制措施必须坚定有力、精准到位。

从中美两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竞争格局看,农业是美对华最具出口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对美具有重要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若美拟启动基于“301调查”的高关税保护主义措施,我们应根据WTO《保障措施协议》,将美大豆等农产品纳入备用报复清单,一旦贸易冲突不可避免,要当机立断对美实施精准反制,从战略上赢得主动权。

贸易冲突从来不会有赢家。我国大豆消费需求11000万吨,国内生产仅1500万吨,从国外进口9600万吨,对外依存度达85%,大豆依靠全球供给的长期趋势基本不可逆转。从短期看,反制美国大豆,有可能直接影响今年后期我大豆

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蛋白饲料、植物油供给以及肉类生产不利。但从捍卫WTO原则,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大局出发,选择战略性的反制大豆,实质上将促进今后更好的全球大豆贸易合作,实现多方共赢、共同发展。

中美贸易摩擦由来已久,不是妄言。早在《参考消息》2016年9月15日报道,美就农产品补贴向WTO状告中国,针对中国对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不公平”补贴,美国总统奥巴马13日在世贸组织提出了投诉,从而引起一场具有文化敏感性的巨额贸易之争。美国官员说,自2012年起,中国方面对粮食产品的补贴就超过了参考价格以上8.5%的规定水平,这些补贴扭曲了中国产品价格,使美国农户处于价格劣势,并显然违反了中国在加入WTO时的承诺。

当时商务部立马表示,中国对大米、小麦和玉米的补贴符合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程国强教授测算表示,我们的补贴并没有超过参考价格上限8.5%。但是先前美国的状告以及当前中美贸易战,给我们警示,必须发展现代农业,走绿色安全、质量效益型之路,确保国内粮食安全,必须改革粮食托市收购政策,玉米价补分离、补贴生产者的路子是正确的。小麦、稻谷也要完善托市收购主体和价格机制,走农民卖粮卖得出、不赔钱,居民吃粮买得到、价格不大起大落的路径。但是,在农业保险机制没建立起来之前,继续保留小麦、稻谷托市收购政策是明智的选择。

坚持立足国内 ,自力更生,解决粮食问题的方针不能动摇,同时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可忽视,重点放在提高我国粮油自给率,提高对市场的调控力方面,着手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种粮补贴的顶层设计,建立粮食主体功能区的特殊补偿政策措施,解决谁种地,能种地,会种地的突出问题。

必须苦练内功。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是大势所趋。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办法,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深入推进新疆棉花、东北地区大豆目标价格改革。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补贴生产者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在使玉米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按照政策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离的原则,改革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多元化市场购销主体。科学确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国家储备规模,完善吞吐调节机制。

(孙晓明)

作者系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理事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粮食局直属分局(泰安市东岳大街221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