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伊琍7字逼問考生被懟: 打破偏見的方式不是爭辯

馬伊琍7字逼問考生被懟: 打破偏見的方式不是爭辯

馬伊琍又上熱搜了,這次是因為作為考官,在藝考現場對整容的學生逼問了7個字:你鼻子整得疼嗎?

馬伊琍7字逼問考生被懟: 打破偏見的方式不是爭辯

不收整容的學生,甚至不能化妝,是上海戲劇學院招考學生的一個規則。馬伊琍嚴格以規則審查,並且也在採訪中解釋了,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

馬伊琍7字逼問考生被懟: 打破偏見的方式不是爭辯

然而網友鍵盤俠們並不買賬,他們拿出了對女人偏見的兩大殺手鐧——年齡,男人

馬伊琍7字逼問考生被懟: 打破偏見的方式不是爭辯

馬伊琍7字逼問考生被懟: 打破偏見的方式不是爭辯

40歲,女性好看,真的假的?

男人的心都栓不住,你不可悲嗎?

這兩個問題,真的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一種不言而喻的歧視擺在眼前。年齡在40的男人,從來沒有人用好看不好看來框定他的是與非。而年齡40的女人,似乎已經只能承受一種沒落、屈尊、大勢已去的界定。

馬伊琍的男人,也成為這場本來無關性別的爭論裡的路人甲。

不但評論區有人拿他來說事,甚至有的新聞標題竟生生憑著想象創造了一些莫須有的情節:

馬伊琍7字逼問考生被懟: 打破偏見的方式不是爭辯

大家都會記得2013年8月文章的出軌門,但竟然記住的不是出軌這件事的冒犯,而是一個女人沒有足夠強大到能留住一個要出走的人。

更有趣的一個觀念是:如果一個女人堅持原則,不是因為這是她自己的主張,沒別的,僅僅是因為心中在記恨著小三。

這應該算是一個挺有諷刺意味的玩笑。

01. 跟不公平對話,是女人的日常課題

作為女性,戰戰兢兢地面對著偏見和不公,絕對不是什麼新鮮事。

法國的環境和交通部長娜塔莉曾經問楊瀾,

既然中國女性普遍都進入了職場,為什麼在中國的官員中卻很少看見女性?

楊瀾並沒有辦法回答,而是在後來撰寫的文章裡說到:

中國的高管人員中,女性的確是鳳毛麟角,在美國也是同樣的情況。

職業女性究竟能不能兼顧事業和家庭?是我們太貪心了,還是社會沒有準備好?

這個質問,可以說是直指人心。

去年曾經有一個新聞,一個女生因為意外懷了二胎,立刻被領導要求辭職,遭到拒絕後直接被踢出工作群。這位領導估計是不但忘記了勞動法,還忘記了,自己也是由媽媽生的。

馬伊琍7字逼問考生被懟: 打破偏見的方式不是爭辯

今年春節,山東臺春晚的一個小品,臺詞裡面直接物化女性,暗示一個妻子能照顧老人、打掃衛生、還能生孩子這些功能,比保姆便宜多了,每天不到兩塊錢。

馬伊琍7字逼問考生被懟: 打破偏見的方式不是爭辯

在職場上,女性歧視是一個很敏感的話題。

我曾經在一家公司受過一個“面試官”的培訓,訓練有素的HR總監跟我們說,發招聘廣告的時候千萬不要寫一條“男性或者女性優先”,因為這樣也許會收到一些投訴,或者直接貶損了企業的形象。

本來這句話還是言之有理,讓人信服的。沒想到後面跟著的是一句:

我也明白,現在二胎時代了,你們都偏向招男的,直接淘汰簡歷就好。

簡直是讓人不寒而慄,偏偏又卻是最真實。

沒有辦法,這就是社會。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做過一個有趣的小實驗。

再細化看數據,在這些簡歷裡面,本科男性的機會比本科女性多39%,而在研究生分組中,男性竟然比女性多53%

也就是說,學歷越高,工作越重要,女性在職場越不好找到自己的位置。

馬伊琍7字逼問考生被懟: 打破偏見的方式不是爭辯

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甚至被以最刻薄的方式相向。這已經是一幕幕不爭的現實。

作為女人,在這些如影隨形的岔道口上,到底應該怎樣跟這世界爭辯?

02. 打破偏見最好的方式,不是爭辯

我最近刷微博看到了這樣一個視頻廣告。雖然是個廣告,但是我連續刷了五遍,直到自己逐步被淚水模糊。

我似乎從這個視頻裡面找到了一個答案。

在北京獨立打拼的24歲女孩張筱格,時刻被長輩叨嘮著:一個女生為什麼要到大城市離鄉背井,煩不勝煩。

馬伊琍7字逼問考生被懟: 打破偏見的方式不是爭辯

高知海歸待業中的施然,因為生二胎的可能性,被面試官赤裸裸地歧視。

馬伊琍7字逼問考生被懟: 打破偏見的方式不是爭辯

全職媽媽唐瑤,為了家庭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卻處於被孩子也質疑為什麼待家裡的尷尬。

馬伊琍7字逼問考生被懟: 打破偏見的方式不是爭辯

而女強人蘇青楊,工作至上,卻逃不了終身大事沒有著落的怪圈。

一邊是離不開的熱氣騰騰的工作,一邊是是躲不掉的父母顫顫巍巍的逼婚。

馬伊琍7字逼問考生被懟: 打破偏見的方式不是爭辯

她們都是我們身邊的縮影。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真實得刺眼。

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它的密碼,每個密碼的底色裡,總藏著一些讓人絕望的無能為力。

但是,打破偏見最好的爭辯,卻不是爭辯。

把自己變得更加無堅不摧才是真正的解藥。

這種無堅不摧,不僅僅體現在戰場上。如短片中的女強人蘇青楊那樣,像一個男人一樣打拼;

更多是體現在對生活的韌勁上。就像施然,面對著二胎質疑,依然堅持不撓找到了有挑戰性的工作;

像全職媽媽唐瑤,面對女兒的疑問,面對自己表面看上去的低人一等,也能風趣地笑著解釋:全職媽媽也是一份工作啊。

從她們身上,我看到了一種非常堅韌的勇敢。

哪怕沒有絕對的公平,哪怕偏見如影隨形。但是她們沒有因此改變任何對自己的肯定。

03. 做最好的自己,
也是很漂亮的姿態

女性天然地在這個世界上扮演多重的角色:老闆的員工,孩子的媽媽,家務活的主人。

可能因為兼職太多,所以極少被要求扮演最重要的一個人生角色:她自己。

馬伊琍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不能招整過容的孩子。這不僅僅是在遵守上戲的招生規則,更多也是她發自內心的見解——一個整過容的演員無法在微表情上做到最好,就是一個不夠稱職的演員。

但這樣的事情卻被歪曲成一個女人不夠善意。

馬伊琍7字逼問考生被懟: 打破偏見的方式不是爭辯

但是,這又如何?

我們依然看見了一個特別棒的馬伊琍——一個專業的演員,一個溫柔的二孩媽,還有,一個有自己觀點的導師。

她讓人佩服的地方,絕不是因為她凡事做到了100分。

我也相信,女人一旦步入職場,基本上不再能做一個360度無死角、脾氣溫順、縝密周到的“完美媽媽”。

一個普通媽媽,更實在的生活是:

在公司要應對老闆各種工作要求,回家要接陪玩陪睡陪功課萬般需求,還要在家務活和婆婆姑姑嫂嫂的家長裡短之間考驗情商。這麼多任務,能做好一件都不容易。

而更糟心的是,很多時候,在生活中手忙腳亂應接不暇卻依然被指責。指責的人,居然也是個女人:你這麼忙,怎麼能照顧好孩子和老公啊?

於是,你內疚,你明白了“職場媽媽都欠孩子一句對不起”的真正含義。

然而,事實上,不夠100分才是最真實的分數。

馬伊琍最讓人心悅誠服的,是哪怕表現不夠完美,哪怕在複雜的輿論裡,也一定要安插一個“我自己”。

如果要問,打破偏見最好的爭辯是什麼?那一定就是這三個字:做自己。 哪怕70分,60分……管它呢!You can you up吧,不重要。

既然做不到凡事100分,我們就凡事做最好的自己,就夠了。

這個世界永遠不是被理解才是最光彩。

堅持做最好的自己,也是很漂亮的姿態。

-END-

維小維,做投資的爽朗女子,有料的職場媽媽,她是:

○曾任四大、網易、寶潔等知名企業管理層

○ 10+年名企CFO及投資高管經驗,掌管2億資產

○財稅投資領域行家,職場和管理領域達人

○成長類百萬閱讀文章作者

○寫接地氣的文字,專注職場、財商和個人成長

喜歡我的文字,歡迎到我的公號“維小維生素”找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