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古代濟南籍官員清正愛民事例

人物|古代濟南籍官員清正愛民事例

作者 | 李秉楹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到外地任職的歷城籍官員為數不少,其中清正愛民、政聲遠播者也屢見史冊,比如在清乾隆《歷城縣志》和清末民初《續修歷城縣志》中,他們的清正愛民事例,生動具體,至今讀來令人感慨。

馮瓚上任除雜稅

李森犯顏為“小民”

馮瓚(913—980),後周末期及北宋初期大臣,世為齊州歷城人。任舒州(治所在今安徽省潛山縣)知州時,境內水資源豐厚,魚鱉眾多,茭白、蒲草等作物富饒,居民原本自取自用,但防禦使司超卻大收其稅。馮瓚上任伊始,便奏疏皇帝,說這是“奪民利”,請求讓利於民,免除這部分捐稅,最終皇帝准奏,使萬民得利。馮瓚的愛民,還表現在任梓州(今四川梓潼)知州時,原後蜀散兵遊勇在校尉上官進的率領下,夜攻州城,掠民數萬,其勢洶洶。馮瓚設計將其擊敗後,只將上官進一人斬首,其1000名餘黨全部釋放,馮瓚的仁愛之心由此可見。

人物|古代濟南籍官員清正愛民事例

同樣是上疏反對“奪民利”, 馮瓚遇到了一個還算開明的皇帝——宋太祖,所以未擔風險;而明朝憲宗時期的李森,處境就不那麼美妙了。

李森,字時茂,明朝天順元年進士,授戶科給事中(明代給事中,掌抄發奏章、稽察違誤等),以仗義敢言著稱於朝。據《陸通志》載,他每上朝奏本,先抬一口棺材放在外邊,表示以死諫諍。

人物|古代濟南籍官員清正愛民事例

英宗時期,對皇親國戚霸佔軍民田產的處理比較嚴厲,但到了憲宗時期,權貴強佔民田的事屢有發生。於是李森率諸位給事中向憲宗奏疏,指出:錦衣衛帶俸指揮同知周彧、翊聖夫人劉氏,屢蒙聖恩賜予田地,且數量已經不少,今周彧又要求賜給武強、武邑二縣地,共600餘頃,劉氏則要求賜給通州、武清縣地300餘頃,均已得到准許。陛下只考慮與他們關係親近或有護衛之功,便屈從於他們的無理要求,殊不知他們私慾無厭,而京郊田地卻有限,“小民賦稅衣食皆出於此,一旦奪之,何以為生?”這話質問得理直氣壯。憲宗表面上“善其言”——說這個意見很好,實際上不僅不過問霸田之事,而且對李森打擊報復:一是不準升遷,二是調離京城,降級使用

人物|古代濟南籍官員清正愛民事例

孫紀雲開倉賑災

李德容誓不擾民

人物|古代濟南籍官員清正愛民事例

孫紀雲,字幼軒,清同治四年進士。到山西大同府任知府時,正值該省荒年,其他州縣皆隱瞞災情,獨有紀雲毅然稟請賑濟,為此,上司對紀雲一再斥責,紀雲不為所動,擅自開倉以救災民,而自請開倉之罪。上司震怒。但不久朝廷要了解山西災情和救災情況,而且南方省份一些義紳已派人攜款來晉放賑,山西巡撫這才取消原發通令,並將紀雲之前申請發放賑款的數目擴大一倍上報,以掩其失。

人物|古代濟南籍官員清正愛民事例

紀雲既奉令放賑,便慎選辦事人員,親自查放。同時,收回了饑民所賣子女,如其家不願領回者,則分寄於育嬰堂、養濟院,被救人數難以計算。酌情發放牛糧籽種,準備春耕,以善其後。辦賑人員的薪金及人力、畜力之需,皆由紀雲捐俸祿解決,不動公款。有關部門欲為紀雲請功優獎,紀雲說:“我未能事先防備天災,而現在又因天災獲取好處,能心安理得嗎?”誓不接受。當地士民為紀雲立生祠,供奉於雁門關孫百穀祠堂之內。

人物|古代濟南籍官員清正愛民事例

而李德容為了避免擾民,不怕官兵怪罪,也令人欽佩。李德容,字敬齋,乾隆三十一年進士,授直隸安肅縣(今河北保定境內)知縣。該縣處於南北交通要道,一向徭役繁重,百姓不堪重負。德容上任後正值陝西金川(今安康縣西北)戰事用兵,安肅是“大兵過境”之地,需做好後勤保障,但縣衙只有十幾輛車、數十匹馬,難承重任,於是,辦事人員請求強徵民車以供軍用,德容不許。等到大軍至此,見供給不足,很不滿意。德容耐心而又堅決地對他們說:“國家養兵,是用來救民的,如果因為救民而害民,我寧肯棄官也不做傷民之事。”眾將士聽後默然不語,最後說了一句“你是位仁厚的縣令啊”,便急令軍隊快速過境。巧合得很,德容的嗣子廷珍,後來也任安肅知縣。當戰事需要,齊、豫兩省出兵過境安肅時,廷珍謹遵家訓,各項勞軍事宜均“支應差役,不擾百姓”,並節省計劃內經費3000餘金,但他本人因勞累過度而不幸去世。靈柩歸鄉之日,士民數千人出郊奠送,皆稱頌其父子美德。

陳玉壂引蠶種全郡受益

楊曉春滅蝗災勞累殉職

陳玉壂,因其父陳有功有戰功而入國子監成為監生。乾隆三年,由江西贛州府同知,升為貴州遵義府知府。遵義,四境多山,地瘠民貧,拖欠賦稅的情況長達數十年。玉壂蒞任,除奸釐弊,百廢俱興,凡不便於百姓的做法,悉數免除。

人物|古代濟南籍官員清正愛民事例

面對“地瘠民貧”的現狀,玉壂為富民而開動腦筋。他看到遵義地區多槲樹,過去都是當木柴或燒木炭用,便對幕僚們說:山東的青州、萊州就有這種樹,“吾當以富吾民矣”——我當用它來致富我這裡的老百姓啊!於是“遣人歸歷城,取山蠶種”,連同蠶師也一併請來,遂即以育蠶、收繭、烘種之法,分教鄉民;又讓兩位紡織師傅教導鄉民煮繭、繅絲、紡線、織布之事,官府為他們提供了工資和紡織設備。數年後,據民間統計報告,獲繭800萬,而且所織綢緞成為名牌,被稱為“遵綢”,名聲大振,使遵義的富饒勝過他郡。

人物|古代濟南籍官員清正愛民事例

楊曉春,字惺齋,生性淳樸謹慎,考取景山官學教習,期滿,授安徽懷寧縣令。懷寧縣境三面臨江,水源豐沛時,魚蝦佈滿岸邊,遇到天旱,則多蝗蝻。曉春赴任時,恰值久旱不雨,蝗蝻成災,曉春走遍四境組織焚撲。但至六月,各鄉報告蝗蝻復生,曉春又立赴各鄉,督促吏民徹底除蝗。最終曉春因飢不得食,困不得息,溼熱相蒸,侵入腑臟,7月初剛回到縣衙便疾病發作,4天后去世。病中說夢話,還以蝗蝻復發為慮。其清正愛民讓百姓感慨。

人物|古代濟南籍官員清正愛民事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