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教子之道

古人的教子之道​在《孔子家語》上有一句話,唐太宗經常引以為鑑,就是“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以覆舟”。唐太宗自己不僅經常聽這樣的勸諫,這樣去做,而且還經常用這樣的話教導太子。在《貞觀政要》上就記載,唐太宗說:“我聽說古人自古以來就重視胎教,我卻沒有時間顧及這些。但是,我總是不失時機地教導太子。自從他被立為太子之後,我總是在生活中給予他適時的引導。”例如,在太子吃飯的時候,唐太宗就問:“你知道飯的道理嗎?”太子說:“不知道。”唐太宗就說:“飯是農民通過辛勤的勞作才能夠獲得。我們要役民以時,不要橫徵暴斂,才能夠經常地吃到這樣的好飯。”看到太子騎馬的時候,他就問:“你懂得馬的道理嗎?”太子說:“不知道。”太宗就說:“馬可以幫人做很多的事,幫人勞作,但是不能夠把馬力用盡,這樣才能經常有這樣的馬騎。”當太子去乘船的時候,唐太宗就問:“你懂得船的道理嗎?”太子又說:“不知道。”太宗說:“君主就好比是船,人民就像是水,水可以承載船,也可以把這隻船顛覆。你以後要當皇帝了,對於這個道理可不能夠不小心警戒。”看到太子靠在一棵彎曲的樹上休息,太宗就問:“你懂得這棵樹的道理嗎?”太子說:“不知道。”太宗就說:“你看這棵樹雖然彎曲了,但是你用東西來校正它,仍然可以把它做成直木來使用。君主有的時候會不務正業、不走正道,但是隻要聽從臣下的勸諫,也可以維持自己的統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唐太宗之所以能夠創下“貞觀之治”,是因為他不僅以“君者舟也,民者水也”這樣的教導經常提醒自己,而且還非常重視對繼承人的教導。中國人經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並不是指沒有兒子,而是說沒有能夠承繼你的事業、家業、家風的後繼人才。所以中國古人對於國家繼承人,對於像我們現在說的企業繼承人,還有家族的繼承人,都是非常用心地教導,這是值得我們現代人來學習借鑑的。如果我們在生活之中不時地對員工進行教導,那麼很多人就覺得:這都是老一套了,我們現在要刺激生產,誰還要學這些?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們經常看到日本人把儒家的這些思想運用到他們的管理之中,致使他們的經濟迅速地發展。中國很多的禮節在我們中國已經看不到了,但是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卻隨處可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