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行好事,莫問因果

楊碩誠老師:

我們要儘量有智慧地去做好事,盡力而行,結果我們真的無法控制,也無法預知,心存謙卑就好。

但行好事,莫問因果

▲點擊上方音頻收聽,內容非常精彩哦~

(以下是音頻文字整理版,不方便收聽的可以點擊收藏,先看文字)

▼▼▼

尊重因果,重視發心

學生:

我挺喜歡中醫的,也透過這種方法來幫助身邊的朋友,每次幫助他人以後自己也會很快樂。

後來遇到一位道家師傅,他是透過察三世因果、用法事的方式來幫人治病,他和我分享一個觀念:當我們在不瞭解前世因果的情況下就幫助病人解決痛苦,一方面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可能對助人的人也會有一些不好的影響。

對於這點,我會有所顧忌,您是如何看待的呢?

楊老師:

經典曾記載:某人想學佛,當他來到佛陀的僧團時,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觀想了一下說:“這個人,上下五百年沒有任何跟佛法有因緣的連結,這個人如果要學佛,可能相當的困難。”可後來,尊者看到佛陀只簡單對那人說了幾句話,那人就開悟了。

目犍連很疑惑地問佛陀:“佛陀,我觀想他都沒有與佛的因緣,為什麼他能這麼簡單在你的言語之下開悟?”

佛陀答:“因為你只能看到上下五百年的事情。”

佛經上說,一切的因緣唯佛乃能知之,連菩薩都不知道。所以我們就把自己現在知道的做好就行。

我們對因果要尊重,不要胡說因果,因果非常複雜,它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單因單果,可能我們做的一件好事,但結果卻無意傷害了他人,沒關係,發心最重要

當然,我們要儘量有智慧地去做好事,盡力而行,結果我們真的無法控制,也無法預知,心存謙卑就好。

我們只是在用我們所知道的東西幫助他人,這樣就很好了。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楊老師:

為什麼你認為幫助別人自己很快樂呢?

學生:

就是感覺自己被別人需要。

楊老師:

對!這就是因緣所生,也是我們常說的“如幻”。如果你的人生建立在必須要人家需要你、肯定你,你才快樂,那你這輩子會不斷地追逐別人的需要和肯定,追逐做好事來獲得人家的讚揚。

真正做好事的人是金剛經所言的無相佈施,心無所住而行佈施。如果你幫助他人的目的是希望他人報以微笑回饋你,這並不算是做好事,你只是做了件自己喜歡的事。

如實地面對自己:這件事情我喜歡做,也挺喜歡人家給我讚賞,但不要把它叫好事,沒有那麼偉大。

真正的好事是做了不求回報,哪怕被人誤解,受人攻擊,都無所謂,這叫做好事。

所以幫助他人這件事我們可以經常去做,但不要想太多。因為這是你喜歡做的事,是為了讓自己覺得愉悅舒服而做,並不是為人家做,不要認為自己好像在幫助他人,很偉大。從本質上來說這仍然是屬於一個自私的行為,當我們瞭解以後,也允許其自私,沒關係,因為它不傷害別人,也是很好的。

但我們要記得,如果你人生的目標仍然放在別人的肯定之上,你才能夠快樂的話,是件很危險的事情。因為一旦得不到他人的肯定,你的快樂就無法得到滿足。

但行好事,莫問因果

這一階段禪說心語的內容,我們將集合2017年10月楊碩誠老師在北京辛莊禪修營中回答學員提問的部分精彩內容分享給大家。許多因時間關係無法前來參加禪修營的小夥伴,或許可以通過今後的分享,解開自己的疑惑。

感謝聽打志願者:秦潤蓉,校對者:劉海紅

但行好事,莫問因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