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產業如何做大做強 全國高粱專家匯聚龍城共商路徑

高粱产业如何做大做强 全国高粱专家汇聚龙城共商路径

高粱产业如何做大做强 全国高粱专家汇聚龙城共商路径

6月7—8日,首屆全國高粱產業學術研討會暨產品展覽會在山西太原召開,會議由國家高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主辦,來自全國高粱產、學、研單位的200餘名專家學者、企業負責人、經銷商、種植大戶就高粱產業發展現狀和前景進行了深入研討,“植物基因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辛世文作了大會首場報告。

本次會議的主題為“聚焦供給側改革,共謀高粱產業發展”,旨在加強凝聚全國政、產、學、研、用各方力量,促進高粱產業科技創新與健康發展。會議現場還對高粱新品種、高粱種子加工設備、播種機、收穫機械、高粱專用除草劑、化肥、農藥等農資進行了展覽展示。會後,所有與會人員乘車前往山西杏花村汾酒廠股份有限公司和山西老陳醋集團有限公司進行實地考察。

高粱产业如何做大做强 全国高粱专家汇聚龙城共商路径

“植物基因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辛世文作報告

聯盟推進協同創新

高粱作為重要的工業原料、飼料和飼草作物,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在我國有5 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是我國重要的旱地作物之一,由於具有多重抗逆性,適應性強、產量高,歷史上曾對解決糧食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高粱傳統市場的需求大幅萎縮,導致高粱面積和總產快速下降,近年來全國高粱年種植面積66.7萬公頃左右,總產約250萬噸。同時,隨著農村改革的逐步深入,農民的種植自主權擴大,特別是隨著廣大農民溫飽問題的逐步解決,糧食生產從單純追求產量向高產、優質、高效方向發展,高粱已經逐步退出餐桌,成為釀酒、制醋等釀造工業的生產原料。

為適應新時代人們對高粱的需求,解決高粱產業當前發展中出現的問題,2011年4月,由山西省農科院高粱所牽頭,協同全國範圍內高粱產業技術骨幹院所、企業,組建了高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下簡稱高粱聯盟),盟員包括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山西老陳醋集團有限公司、吉林省農業科學院、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山西農業大學、瀋陽農業大學以及瀘州金土地種業有限公司、山西匯福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31家全國高粱產學研單位。

高粱聯盟圍繞高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重要地位,緊扣飼料產業滯後、機械化程度低、市場不成熟、產業化程度低等產業發展問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高粱育種的優質化、專用化,高粱生產的高效、輕簡與環境友好,高粱深加工的健康、安全、優質為目標,不斷探索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用長效合作機制,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擴散,帶動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完善產業鏈和創新鏈,大力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依託成員單位擁有的國家高粱改良中心、國家高粱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和山西省高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高粱聯盟通過發放創新券等形式,開展儀器設備的共享使用。同時,分區域組建高粱產業服務專家示範園,成立高粱產業培訓學院,通過菜單式、分段式、幫帶式對高粱產業工人開展培訓,提升全產業鏈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據山西省農科院副院長張強介紹,2017年,高粱聯盟共育成高粱新品種6個,創制出釀酒高粱高澱粉糯質材料5份,獲得國家專利30項,其中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28項,開發新產品3個。突破行業關鍵技術2項,起草制定地方標準4項,完成了極早熟矮稈機械化品種龍雜17號和龍雜18號的機械化栽培技術研究,形成了適宜黑龍江省早熟地區的矮稈高粱密植栽培技術體系。利用其所有用的智庫優勢,分別在東北三省、內蒙、四川及山西等高粱優勢產區建成高粱產業專家服務示範園區7個,舉辦現代青年農場主雜糧培訓班,培育了一批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講誠信的新型產業工人,為提升高粱產業競爭力、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有效供給。

高粱产业如何做大做强 全国高粱专家汇聚龙城共商路径

巴西農業研究院教授Parrella作報告

發揮科技機械優勢

據山西省農科院農業環境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焦曉燕介紹,為助力高粱產業發展,2011年以來,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資助下,由山西省農科院農業環境與資源研究所和高粱研究所組成的養分管理崗位專家團隊,通過研究高粱產區的土壤養分狀況、高粱耐瘠薄機理,以及高粱生長和產量對不同類型尿素的響應,成功研發了我國高粱主產區專用肥。該專用肥採用成本低的緩效尿素為原料,播種時一次施肥,不再追肥,大大降低了高粱生產成本,已在全國高粱產區的山西、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等地推廣應用,90%以上的示範點均表現出增收效果,每畝可節省成本20~25元,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達5%。

為進一步提升高粱機械化栽培程度,充分發揮高粱專用肥的應用效果,該團隊技術人員對已有的玉米播種機進行了改進,研發了配套的高粱播種盤,該播種盤能夠確保高粱播種時施肥、播種及覆膜一次完成,實現免間苗、免追肥,在旱地和鹽鹼地等邊際土壤上應用效果良好。這項以高粱專用肥為核心的高粱輕簡栽培技術,經在山西長治、潞城、清徐等地示範推廣,增產效果顯著。為了提高這項技術的推廣應用,該團隊先後在全省高粱主產區組織技術觀摩會20餘次,培訓農民5000多人次,核心技術與產品推廣應用面積達50萬畝,提高土地養分利用效率5%,這一技術已被越來越多的高粱種植戶所接受。

沁縣是晉東南地區高粱主產縣,釀造專用高粱是全縣農民脫貧增收的重點調產作物,該縣段柳鄉白家溝村高粱種植示範戶吳存和2017年應用了高粱專用肥及配套技術,每畝節資30元,畝增產80公斤,增產15%。

高粱产业如何做大做强 全国高粱专家汇聚龙城共商路径

遼寧省農科院創新中心研究員鄒劍秋作報告

延伸高粱產業鏈條

山西是我國高粱生產的主要省區之一,年種植面積6萬公頃左右,約佔全國高粱種植面積的十分之一,是旱作農業的主幹作物。山西也是全國的釀造大省之一,以高粱為主要原料生產的汾酒、竹葉青酒、山西老陳醋名揚中外,是山西重要的輕工產品和利稅行業。此外,山西地處我國高粱產區的中心地帶,地緣好,自然就發揮了聯結東西南北高粱產區的紐帶作用,特別是在品種示範、材料交換、信息交流、良種調配和支撐釀造行業的商品高粱調節等方面一直髮揮著重要作用。

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鄧波博士提出,進入21世紀以來,高澱粉釀造專用高粱引起了釀造業的廣泛重視,汾酒、茅臺、老窖等名酒企業紛紛篩選適宜釀造自己獨特酒體的高粱品種,企業的參與使高粱生產基地建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加快了高粱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的發展。但釀造高粱生產仍然面臨許多問題,比如缺乏適宜機械化生產的品種;南方區茅臺、老窖等名酒特需的釀酒專用品種仍然使用農家品種,產量水平低而不穩;高粱品質與釀酒品質的相關性研究不深入等。為此,亟需深入開展適宜機械化品種的遺傳改良,使釀造高粱育種跟上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同時,開展以適宜醬香型、濃香型白酒釀造品質的高粱品種改良,並加強育種單位與釀造企業的合作,通過釀造高粱的遺傳改良,支撐並引領高粱產業的發展。

高粱产业如何做大做强 全国高粱专家汇聚龙城共商路径

與會者進行產業交流

農機農藝融合發展

據甘肅省農業工程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王致和介紹,目前,我國高粱機械化生產剛剛起步且開局良好,高粱的耕種收穫機械化的程度比起大宗作物還比較低,高粱生產機械化的難點幾乎存在於高粱生產的每個方面,包括單粒點播免間苗、化學除草、機械化病蟲害防治、機械收穫等各個生產環節,特別是收穫機械化程度最低。為加快高粱機械化生產進程,“十二五”期間,國家高粱產業技術體系把適於機械化作業高粱品種選育與配套技術研究列入體系重點任務,“十三五”期間也將適於機械化生產釀造高粱品種遺傳改良與配套栽培技術研究列入穀子高粱體系的重點任務。最近幾年,全國各地在適宜機械化栽培高粱新品種選育及栽培方面均已取得了重大進展,實現了農機、農藝有機融合。未來,要實現高粱機械化生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一是要加快選育適宜全程機械化生產高粱品種推廣。可以說,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現代農業的迅速發展,所以,高粱產業必須跟上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瀋陽農業大學教授黃瑞冬建議,加大高粱生產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力度,推動高粱生產技術標準化、集成化、規模化推廣應用,利用目前我國大力發展農業機械的契機,解決高粱生產規模小、質量低、不穩定,難以支撐釀造產業發展等重大問題。

其二是要加快高粱機械化栽培技術配套。隨著適宜機械化生產高粱品種的推廣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日益提高,高粱生產的機械化規模將迅速擴大,如何使農機、農藝有機融合,科學地應用機械化栽培技術,是保證高粱豐產的關鍵因素。為此,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常金華提出,必須大力開展機械整地、施肥、播種,田間管理,病、蟲、草害的防治和收穫等環節的栽培技術研究,實現品種和機械的良種良法配套,促進高粱機械化生產的快速發展。除此之外,還要加強抗蚜和抗除草劑品種的鑑選和選育,改變高粱生產的被動局面。

高粱产业如何做大做强 全国高粱专家汇聚龙城共商路径

校對:賈曉瓊

終審:郝建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