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味之沂蒙大煎餅

目前已經有機器製造煎餅的方法了,但機器制煎餅味道遠不如手工煎餅。傳統的手工制煎餅的過程非常複雜,包括磨麵糊、架鏊子、攤制、存放,所以手工制煎餅一般製作量大,然後長期存放食用。隨著社會不斷髮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很少有人在自己煎餅了。但是,像臨沂沂蒙區在初冬季,農村還是會有這樣的場景。最樸素,最純真的沂蒙人們。

舌尖上的美味之沂蒙大煎餅

我也是沂蒙區的一份子,來自農村家庭。記得小時候,經常看媽媽攤煎餅。現在回想,都是美好開心的回憶。記得那個時候,媽媽都是把高粱、玉米、穀子、等原料先洗淨、浸泡,然後磨成糊狀物,俗稱“煎餅糊子”。有些地方在磨製麵糊前,兌入三分之一或一半的“熟料”(即先行煮到八九成熟的部分原料),俗稱“對半子”,“對半子”後磨出來的麵糊容易攤制,攤出的煎餅也柔軟好吃。山東臨沂傳統是使用石磨來磨製麵糊,大磨用畜力來推,小磨用人力來推,現在普遍採用機器磨。一般是頭天晚上磨製麵糊,第二天一早開始架鏊子、生火、攤煎餅。攤制之前,往往先用油擦在鏊子上面擦一遍油,既去掉了鏊子上的雜物,也使得烙熟的煎餅容易與鏊子分離。用舀勺將麵糊舀到鏊子上,用筢子沿著鏊子將麵糊攤一圈,如此將麵糊推開成薄餅。再用筢子反覆塗抹,以使麵糊分佈均勻。煎餅很快就可烙熟,需要及時用鏟子沿鏊子邊沿把攤好的煎餅搶起揭下。煎餅的大小視鏊子而定,一般直徑在半米到80釐米之間。攤在鏊子上面糊的多少決定了煎餅的厚度,水平高的人可以攤製出非常薄的煎餅來。攤煎餅非常講究技術和火候。

舌尖上的美味之沂蒙大煎餅

哪個時候,沒有現在這麼多零食,記得那個時候,總是在鏊子旁邊看著媽媽,因為有時火候會大,或者用筢子沿著鏊子將麵糊攤的時間長或用力大了,攤的煎餅就薄,香脆香脆,和弟弟爭著吃。

舌尖上的美味之沂蒙大煎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