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暮年唯思昂然奋起:沉痛悼念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高放

烈士暮年唯思昂然奋起:沉痛悼念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高放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师者」致敬

2018年5月30日13点26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学科重要奠基人,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治学家、社会主义学家、国际共运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共运史教研室副主任、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国际政治与国际共运研究所所长,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会长、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第一副会长高放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烈士暮年唯思昂然奋起:沉痛悼念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高放

“老骥伏枥期盼青春永驻,烈士暮年唯思昂然奋起,尽心培育桃李,竭智求索真理。”耄耋之年的高放说,这是他有生之年的夙愿至理。

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第一位教授、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建立全国第一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博士点,中国人民大学首批荣誉教授、首批荣誉一级教授……从事政治理论教育工作60余年,高放在国际共运史、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学领域成就卓著,被《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大辞典》、《中国人物年鉴》(1995)等称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家”“政治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社会主义学家”。

学海沉浮 融会中西

1927年,高放出生于福州,因五行缺水,父亲为他取名“高元浤”。1948年,他怀着革命激情投奔到晋冀鲁豫解放区,“感到思想上、精神上获得解放,又想甩掉那个‘五行缺水’的封建主义尾巴”,便把名字改为高放。

烈士暮年唯思昂然奋起:沉痛悼念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高放
烈士暮年唯思昂然奋起:沉痛悼念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高放

“我的个人命运紧随祖国的命运。”改革开放前,高放经受了两次思想上的重大打击。1957年反右派斗争时,他被当作“白专”典型。“文化大革命”中,他被视为反动学术权威,失去了教学和科研机会。高放说:“经历了思想上的重大打击,我的心路更加通达了,今后我会更加严谨地钻研问题,更加尽心地善想善说,继续发挥余热。”

潜心治学 矢志不移

“谈到读书、做学问,我一向对高放教授非常佩服。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真正是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位大师级人物。”“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上,85岁高龄的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赵宝熙在讲话中说道。

烈士暮年唯思昂然奋起:沉痛悼念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高放

高放在学术上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囿旧说,勇于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见解。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他用一句话、22个字简明概括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并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3个组成部分,而且还包括政治学、法学、军事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教育学、民族学等十几个组成部分,相应也有十几个来源;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需要有这十几门科学为它服务,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的研究,对这十几门科学都有重大建树”。谈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他提出应该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解放运动为主线,要改变以往“四个突出”(即过分突出几个大党、几个领袖、几本经典著作和几次路线斗争)的偏向,力求完整地反映历史本来面目,全面地总结历史经验。针对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和学术派别,他主张全面分析,取其精华、摒其糟粕,全盘照搬和全盘排斥都是不对的。

“不唯上、不唯书,凡是自认为不对的观点,不论什么人讲的,都不要去论证,去传播。要讲真话、实话、新话、深话,不要讲假话、空话、套话、浅话。要虚心听取不同意见。”长期以来,高放秉持独立的学术品格,矢志不移追求真理,坚持不懈进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1980年,他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先进工作者,自那时起,连续被选任为国际政治系国际共运史教研室副主任、当代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1983年被评为教授(也是全国国际共运史专业的第一个教授、第一个博士生导师);1987年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大学新成立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共运研究所(1993年起改称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校内担任学术委员会、教师学衔委员会、吴玉章奖金基金委员会、学报编委会、大学丛书编委会委员及书报资料中心顾问;校外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3—1991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治学会理事等,从事社会兼职30余项。

烈士暮年唯思昂然奋起:沉痛悼念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高放

耄耋之年 伏枥之志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资本论》第1卷序言中的这句话是高放最欣赏的格言,也是他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的真实写照。

烈士暮年唯思昂然奋起:沉痛悼念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高放

离休后的高放学术成果连年累累,78岁高龄时被学校返聘,继续招收博士研究生,至今还在担任博士生导师。“士兵的生命在战场,教师的生命在课堂”,在多年执教经验的基础上,高放总结出了悉心、精心、倾心的“三心”教学法。他传授学生“要学习、掌握五个基本,即基本原理、基本历史、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训练”,“要处理好‘专与博’以及‘学与思’的关系,对某一门科学深入研究时,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多去图书馆,多听各种专题讲座”。

近年来,高放仍奋战在学术一线,先后发表《〈共产党宣言〉当代解读》《〈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举是民主第一要义》《“公仆”的理念与实践》等文章,出版《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等专著和文集。虽然年岁已高,但他仍然坚持每天拿着放大镜读书看报,留心获取新资料、捕捉新信息,还注意从来访者和自己接触的人那里了解各方面现状实况。“虽然已到耄耋之年,但我仍有伏枥之志,愿继续为伟大祖国教书育人,建言献计。”

(原文刊于《大师渊范——中国人民大学名师大家专访集》)

国际关系学院师生追忆高放教授

——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牛彤

“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先生终止了探寻的道路,可他的学术风范和人格魅力永存!先生千古!

——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所郭春生教授

八十年校庆的时候,我有幸作为志愿者全程陪同老先生。老先生家里非常朴素,但是书房中的书籍汗牛充栋。老先生很随和、很爱笑,尽管陪同老先生的时间很短,但是却让我如沐春风。与老先生分别之时,我带有不舍。昨日学习中,突闻噩耗,心思沉重,遗憾未能再次前往看望。匆匆的在人流之中走过,相处一日转眼忘却的人不知凡几,但老先生的品德、气质让我无法忘怀。斯人已逝,望先生一路走好。

——国际关系学院2015级本科生刘天祥

一身学问筑起万仞宫墙,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留得千古文章泽后世;我辈后生当绍先生遗志,学而不厌,为而不恃,要为社会主义赋新篇。

——国际关系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毕业生李嘉伟

◎高放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018年6月3日(星期日)上午10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师生可以搭乘学校班车前往悼念。

◎班车发车时间与地点:

上午8:30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东南侧电子显示屏、张自忠路3号老校区院内门口;上午8:50世纪城时雨园东门。

◎联系人:

李佳伟 010-62511350,13581510166

许 征 010-62511350,18310837077

高放教授一生为人正直,光明磊落,春风化雨,潜心育人,治学严谨,著作等身。他的逝世,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重大损失。斯人已逝,长歌当哭。高放教授的崇高品格和卓越贡献,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高放教授千古!

文字:张强

设计:黄筱晴

特别支持

国际关系学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