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麼製作車輪的呢?不看不知道,原來古人這麼聰明!

古人是怎麼製作車輪的呢?不看不知道,原來古人這麼聰明!

根據歷史記載,咱們中國古代的車輪在開始的時候是由陶製成的,後來人們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覺得陶製的車輪麻煩,不僅在製造的方面,而且一旦破損,陶製的車輪很難修復,所以聰明的古人便研究出了木質的車輪。古時候車輪的結構大致為輞、轂、輻三部分組成。輞就是車輪的外圓,類似於現在的外胎,轂就是車輪中心的原木,起固定支撐作用,輻就是車輪輞與轂之間連接的木棍了,那麼現在就讓我們回到過去,看一下車輪的製造吧。

在研製車輪的過程中,古人想了好多種辦法,也經過了無數次的實驗,甚至在最開始古人還做過全實木的輪子,但是這樣的輪子體積大,而且笨重,最重要的是哪有那麼多直徑巨大的樹木呢?所以在古人將轂研製出以後,便沿用至今。要做車輪首先第一步就是製作輪轂,輪轂的製作倒是還算簡單。

古人是怎麼製作車輪的呢?不看不知道,原來古人這麼聰明!

首先古人要找一段合適的木材,要用質量好一些的松木,硬而不失彈性,然後就是加工了,劃線尺規作圓,先將輪轂的大致形狀做出來,然後就是打磨,這可是純鉗工的活兒,而且需要的技術水平很高,因為完全是靠人的感覺來控制整個輪轂的圓度。打磨完以後使用線繩測量輪轂的周長,看看能不能對的上。

古人是怎麼製作車輪的呢?不看不知道,原來古人這麼聰明!

之後就是在輪轂上打孔,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安裝輪輻。輪輻的安裝是比較簡單的,但是它的製作對於古人來說確實最難的,因為古人需要使每一根輪輻做的基本一致,對於沒有機械機床輔助加工的古人來說,這是十分困難的一件事情,機械加工還好,無非就是批量生產,但是純手工製作,工人的技術水平就很是重要了,怪不得古時候學徒要十幾年才能出師,一旦出師就足夠吃一輩子了。

古人是怎麼製作車輪的呢?不看不知道,原來古人這麼聰明!

在完成輪輻製作之後,剩下的就是輪輞。輪輞的製作相對來說也比較困難,因為一旦輪輞沒有做好,整個輪子轉動起來是不平的,忽高忽低,既然古時候坐車的人都是有錢人,那麼這些達官貴人怎麼能夠受得了這個呢?所以一定要仔細仔細再仔細,不單單劃線要精準,還要將木工活做到完美。

古人是怎麼製作車輪的呢?不看不知道,原來古人這麼聰明!

等到一個輪子做好,通常先不打磨,直接加工另一個輪子,等到兩個輪子都加工到這一步了,就開始同時打磨,但是雖說是同時打磨,也是先打磨一隻,然後測量它的外輪周長,再根據所測尺寸來打磨另一隻。儘量使兩隻輪子都都一樣大,圓度也差不多,不然的話輪子用不了多久就要壞掉了。

古人是怎麼製作車輪的呢?不看不知道,原來古人這麼聰明!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不可能,聰明的古人為了叫他們辛辛苦苦製作的車輪更加耐用,古人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在輪子的外胎增加鐵皮,減少木質車輪的磨損。那麼這個鐵皮是怎麼加上去的呢?原來古人在將輪子完成之後,測量過了輪子外端的周長,便叫鐵匠打一個一樣長的鐵皮圈,先將木輪泡在水裡,然後將燒熱的鐵皮圈直接套在木輪上,加水降溫,使鐵皮圈迅速冷卻,從而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將鐵皮圈套在木輪上,完成木輪的加工。

古人是怎麼製作車輪的呢?不看不知道,原來古人這麼聰明!

怎麼樣,看明白了嗎,聰明的古人就是這樣製作車輪的哦,但是吧因為車輪製造工藝複雜,古人想要擁有一輛代步出行的馬車可不簡單哦,況且你還得先有一匹馬,所以好多古人可能努力了一輩子都沒有買上一輛馬車呢。努力奮鬥的你還覺得自己辛苦嗎?

古人是怎麼製作車輪的呢?不看不知道,原來古人這麼聰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