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的豐富資源與壯麗河山:1937年從銅川至黃陵(下部)

前文提要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四月,國民政府確定每年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公祭黃帝陵。1937年清明節,國共兩黨各派代表前往黃帝陵共同祭奠。

一路的豐富資源與壯麗河山:1937年從銅川至黃陵(下部)

1937年恭祭黃陵典禮

1937年4月4日,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從西安出發,前往黃帝陵掃墓,途徑西安北郊、涇陽縣、三原縣、富平縣、耀縣,沿途受到熱情歡迎,拜謁了漢陵,考察了沿途的社會經濟情況。

一路的豐富資源與壯麗河山:1937年從銅川至黃陵(下部)

從西安至黃陵路線

同 官 煤 海

車入同官(銅川)境,沿漆水行,東為金牛嶺、磑子山、鳳凰原、飛仙山,西為兔窩嶺,車入山峽間,坡道高下,勢頗險阻。中經一關帝廟,南有一屋名後洞,俗傳內有隧道四十里,與耀縣藥王山太元洞相通雲。至二十里鋪出峽,沿途所見煤窯甚多,騾載人負,絡繹於道,蓋此處為陝西煤藏最富之地也。

一路的豐富資源與壯麗河山:1937年從銅川至黃陵(下部)

同官縣全城

陝西煤藏,北部最富。自韓城而合陽,而澄城,以至同官(銅川)、耀縣,二疊石炭紀煤系,繼續出露,綿亙數百里,有陝北黑腰帶之稱。其間以在同官境內者藏量最巨。

同官(銅川)煤田有二:一字桐樹溝至陳家河,長約百二十里,南北最寬處在同官縣城附近,約有十二里。蘊藏量估計約有三百九十兆噸,近年產量,每年約萬噸之譜。一在黃堡,西起新溝村,東極李集坡,長約三十里,南北最寬處十里,蘊藏約有一百六十兆頓,年產約三萬五千噸。

一路的豐富資源與壯麗河山:1937年從銅川至黃陵(下部)

同官縣印臺山

同官各煤礦,所產多為上等之無煙煤,及半煙煤,惟以各礦資本短缺,均以土法開採,每噸成本約為三元。又因交通不便,由礦山至西安,每噸運費竟高達三十餘元,以是質佳量富之同官煤,竟不能售至西安,與他煤相競爭。

一路的豐富資源與壯麗河山:1937年從銅川至黃陵(下部)

同官縣泰山廟

故今日欲解決同官煤礦,一方面須集合巨大資本,改用機器開採,每日產量達二千噸,則每噸成本可減至二元。

一路的豐富資源與壯麗河山:1937年從銅川至黃陵(下部)

建成後的鹹同鐵路

同時鹹同(咸陽、同官)鐵路本為陝省重要建設之一,亦須早日完成。同官距西安約一百六十公里,以每噸每公里二分計算,同官之煤運至西安,每噸成本僅五元二角,價格之廉,當非他省之煤所能比,亦不僅可供陝西一省之用也。

一路的豐富資源與壯麗河山:1937年從銅川至黃陵(下部)

同官縣虎頭山

今日予(我)等自西安北行,見道旁輕便小鐵軌,直達耀縣,聞系去歲剿匪時所築,以利軍輸,目下軍事停止,此路亦即廢棄。如能就該路展築至同官,以供運煤之用,所費有限,其效亦至大也。

風 土 名 勝

一時十二分,車抵達同官,縣長田在養率領全縣各界代表六百人郊迎城外,予(我)等以省府已派人在此預備膳食,乃即下車,隨行入城,至大成街小學憩息。

同官(銅川),《元和郡縣誌》載:“苻秦於銅官川置銅官護軍,後巍改置銅官縣,周除“金”作“同”字。因與同官音相近,俗輒加“北”字而曰北同官。”

一路的豐富資源與壯麗河山:1937年從銅川至黃陵(下部)

同官南門

城週四裡,後周建德四年建,明增修,地處四山之中,城內居民頗少,歷來守護,亦以城周山原為憑藉,所謂守城必先守原也。

一路的豐富資源與壯麗河山:1937年從銅川至黃陵(下部)

同官大成街小學

大成街小學,在孔廟之東,清季(清代末年)為穎陽書院,民國元年改為高等學堂,四年改為高等小學校,廿一年改為第一小學,二十四年三月改為今名。尚憶是年四月赴中部(黃陵縣)時,在此遇雨,曾留該校一日,今以時間尚早,進膳後,即於二時三刻復行登車北行。

一路的豐富資源與壯麗河山:1937年從銅川至黃陵(下部)

同官城內街市

行二里,遙見西山崖石間建有小屋一座,聞系孟姜女廟。由此北行,山色漸佳,草木叢生,野花稱豔,縱目四眺,無復荒涼之感。予(我)等自西安啟行,抵同官南,沿途童山濯濯(光禿禿的山上沒有草木),杳無一物,今至同官大異,蓋是處煤藏富裕,鄉人隨地可拾,燃料既足,自無砍伐樹木之心也。

據專家推考,周秦漢唐時期,西北多風調雨順,生產豐富,較之現在,不啻天壤。此種變遷,固有其政治、經濟及其他人事上之關係,然其最大原因,實為氣候之改變。西北氣候之日趨乾燥,則因森林之毀廢而致。

一路的豐富資源與壯麗河山:1937年從銅川至黃陵(下部)

陝北公路

現在陝西各地,古代森林均多毀廢,森林愈毀廢,氣候愈乾燥,氣候愈乾燥,則森林愈荒廢,長此循環,自為西北頻遇旱災之主因。且山無森林之屏蔽,沖刷必甚,川無森林之含蓄,洩流尤速,故在山多裂痕,或顯溝狀之處,其未經風化之岩石,必奔落於山麓,使肥沃之地,頓成石田,或挾山麓土壤,雍塞川流,更有改道旁溢之危,年代愈久,沖刷愈甚,今若不急圖補救,更足為來日之隱憂。

然以今日之情形觀之,可見森林之毀廢,亦以人民缺乏燃料所致。陝西煤藏既富,如能儘量開發,解決燃料問題,或亦可助造林事業之易於進展也。

一路的豐富資源與壯麗河山:1937年從銅川至黃陵(下部)

金鎖關

一路的豐富資源與壯麗河山:1937年從銅川至黃陵(下部)

金鎖關鎮石刻

未幾,即過金鎖關。關在同官縣北三十里神水峽內。縣誌載:“自此北行,有東西二路,一通延綏、榆林,一通寧夏、甘肅。”道從石峽出,絕壁千尺,為榆塞秦關襟喉要地。轉折出關,上山坡,三時三刻,抵哭泉嶺。

哭泉嶺為同宜(銅川、宜君)二線分界處。相傳孟姜女適範(嫁給範喜良)三日,夫往塞上築長城死,姜負骸骨返,憩於此,渴甚仰哭,有泉湧出,故名哭泉嶺。

一路的豐富資源與壯麗河山:1937年從銅川至黃陵(下部)

哭泉嶺孟姜女廟

士人感其事,為之立祠於嶺上。後姜至同官,亦斃,後人復為立廟,即同官城北之廟也。廟旁且瘞(埋)有姜(孟姜女)範(範喜良)二墓。

是嶺又名女回山。《通志》載:“俗傳秦築長城,孟姜女負其夫骸,經此而返,故曰女回。今則以其泉水苦澀,又誤名哭泉為苦泉嶺。”嶺高海拔1600米,氣候較寒,昨日嶺上下雨雪,至今未化也。

唐 玉 華 宮

四時二十七分,越山谷三四,抵達宜君縣,各界代表數百人,迎候於道,張委員等下車,步行入城。

一路的豐富資源與壯麗河山:1937年從銅川至黃陵(下部)

宜君縣城南門

宜君縣城據一山岩上,高度海拔1460米,張委員謂依次高度,與山東泰山高度(1545米)相近,是無異宜君縣城即在泰嶽巔也。

一路的豐富資源與壯麗河山:1937年從銅川至黃陵(下部)

宜君縣城

城週五裡有奇,中只南北一街,兩旁皆有歡迎標語,黨國旗滿懸道中。予(我)等至縣立中山街小學稍憩。詢及本縣近狀,縣長談:“全縣人口只七千餘戶,四萬餘人。城內只百餘家。此間田地甚賤,每畝只值一二元。因之外省來墾荒者頗多,幾佔全縣人口之半數。昨日所降雨雪甚久,今歲可免旱災。”

又據一招待員談:“縣西五十里有玉華宮,為本縣一名跡。”張委員詢以有無古代碑記,彼答:“並無古碑,只有唐時建立者數石(只有幾個唐代碑刻)”。眾聞之大笑。由此可見陝中唐碑刻之多。

按《太平寰宇記》載:玉華宮在縣西四十里,貞觀十七年置,其地本縣人秦小龍宅。太宗曰:“小龍出,大龍入。”時以為清涼勝於九成功。永徽二年有詔廢宮為寺,便以玉華為名。寺內有肅成殿,玄裝法師於北院譯經,每言此寺乃閻浮之兜率天也

又載:“玉華山在縣西南四十里,唐太宗建玉華宮,以此名山,太宗避暑於此,西有駐鑾崖,東有石室,其上懸泉,勢若飛雨,名曰水簾,其下即為醽醁(美酒)泉。”

關於玉華宮志記載,現所知者,有唐高宗《玉華宮山銘》,杜甫《玉華宮》詩,宋張岷《遊玉華山記》。《關中勝蹟圖志》中,畢秋帆注:“宮內有宋(北宋)宋球、張道宗、張珣詩,並冀上之書,治平三年五月立。柴公玉詩,胡授書,紹聖四年九月立。遊師雄記,元祐三年四月立。盛南仲記,王績書,八年二月立。錢景逢記,紹聖中立。”

惜以是日需要趕至中部,未能前往一觀為憾耳。

五時即告出校,離宜君北行。

遙 望 橋 陵

自宜君至中部(黃陵縣),計程七十里,高山峻嶺,絕壁萬仞,眾峰矗擁,有如浪濤。路旁山行,輾轉往復,中經深谷數處,鄉人填土為壩,兩旁又加土欄,車入其間,如行平地,臨邊俯望,則千百尺之陡澗也。

五時五十分,峰迴路轉,遙見一山巔綠叢一撮,眾大呼曰:“橋陵在望矣!”

一路的豐富資源與壯麗河山:1937年從銅川至黃陵(下部)

中部(黃陵縣)橋山

趨谷而下,縣長艾善甫暨軍政學各界代表趨前迎迓,相與下車,握手寒暄,夾道歡迎者五十八軍騎兵團,保安大隊,保甲常備隊,縣政府全體職員,及全縣十餘高小、初小學生等,計七百餘人。

一路的豐富資源與壯麗河山:1937年從銅川至黃陵(下部)

中部(黃陵縣)城樓

軍樂之聲大振,張委員等點首致意,即於六時許夕陽殘照中入城,至行轅休息。

猶憶過去二屆民族掃墓,各代表自西安出發,均在同官留宿,翌日(第二日)始達中部。今日予(我)等於上午八時啟行,中途在數處稽延,竟於當日下午六時即抵達中部,實出意料之外。

考其故有二:其一,自西安至三原,昔日公路均繞咸陽、涇陽二縣,計程一百三十里,而咸陽渭水橋,為通川甘青寧之要道,車馬雜遝,渡運更易費時。乃去歲以陝北剿匪緊張,軍運頻繁,乃將草灘捷徑修築汽車道,計程只有九十里,故今日就此路北行,自西安至三原只費時二時,較昔已省一小時。

一路的豐富資源與壯麗河山:1937年從銅川至黃陵(下部)

陝北公路

其次,自耀縣至哭泉嶺,循漆水行,忽左忽右,幾似杭州九溪十八澗,昔時坡陡路仄,既易損車,又費時間。自去歲為便利運輸,建有水泥橋、石橋、木橋等,計二十八座,平坦堅實,行車速率得以大增。

一路的豐富資源與壯麗河山:1937年從銅川至黃陵(下部)

陝北公路之深峽

故以汽車行程實測,自西安至中部(黃陵縣),未足三百六十里,即依舊有里程計,自西安至三原九十里——耀縣九十里——同官(銅川)七十里——宜君九十里——中部(黃陵縣)七十里,總計亦只四百十里。

目下公路較差,汽車每時行六十里,七小時即可畢程,是今日到達中部,並非幸致。日後公路如能再加整理,雖同鹹鐵路未通,凡至西安者,欲謁橋陵,乘汽車或可於一日內往返也。

本文由“終南山故事”獨家整理發佈

bookb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