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要“赢了孩子”,还是要“赢得孩子”?

父母总爱挥着小皮鞭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他们得不到而我却在享受的,然后我们乖巧顺从甚至拼命地去完成他们的期望。也许最后他们“赢了”,但孩子并不足够快乐。如果父母能换位思考,用“行动教育”代替过多的“语言教育”,用“平等”代替“所生即所属”的物品心态,用“陪伴”代替“鞭策”的拔苗方式,去成就彼此成为强者而非追求一味的强势,也许最后他们能“赢得”这场博弈。

“赢得”是在不断求证双方的共识,让孩子能得到更多的认同和尊重,家长所经历的每一个决定,是因为确定而努力、因为想要而坚持、因为目标清晰而勇往直前。

你是要“赢了孩子”,还是要“赢得孩子”?

人们通常用控制、惩罚,迫使孩子屈服来“赢了”孩子,而不是维护孩子的尊严,相信可以跟孩子合作来“赢得”孩子。“赢了”孩子让孩子成为失败者,导致孩子反叛或盲从,“赢得”则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彼此尊重。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亲子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孩子似乎总有用不完的精力,这些过剩的精力让他们无法安分地坐在那里,安静地做完一件事。孩子要么大吵大闹,要么上蹿下跳,要么打碎花瓶,要么弄坏家里的电器……父母的话仿佛就是耳旁风,他们视若无睹。作为家长的威严一再受到挑战,我们忍无可忍,暴风骤雨训斥一顿,或者噼里啪啦痛打一顿。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似乎只有惩罚,“让孩子害怕”,才能让孩子做得更好。

赢得合作的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表示认同或宽恕,只是理解,最好告诉他你也有类似经历。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友善、关心和尊重是以上过程的根本。当孩子觉得被理解了,就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就是教会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获得自尊。否则,孩子可能会变成“讨好者”。

你是要“赢了孩子”,还是要“赢得孩子”?

和孩子交朋友是现代家教的有效途径。和孩子交朋友,家长要放下架子,尊重孩子人格。尊重孩子是家长走进孩子心灵的第一道阳光。没有尊重谈不上信任、平等,就无法进行沟通,就搭不成交友的桥梁。尊重孩子心理需求,倾听孩子意见,允许孩子保留合理的时间自由权利,从情感上接纳孩子,孩子乐于向家长敞开心扉,乐于接纳父母的教诲。“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比我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更重要。我们做了什么永远不如我们怎么做的更重要。我们的行为背后的感觉和态度,决定了我们会怎么做。当一个人问“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时,既可以用一种责备和羞辱的腔调,也可以用一种表达同情和兴趣的语气。他既可以营造出一种让人感到亲近和信任的气氛,也可以造成一种疏远和敌意的氛围。令人奇怪的是,居然有那么多大人相信,在他们制造出距离和敌意而非亲密和信任之后,他们能够对孩子造成积极的影响。

卓卷教育专注10-16岁青春期所面临的学习、成长、亲子及人际关系、理想志向等困扰家长和孩子的问题。可以留言或私信咨询。

免费制定青春期成长解决方案!╰(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