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顯靈 鬼子十三發炮彈全成啞炮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抵日寇侵略的偉大戰爭,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也出現了很多無法解釋的傳奇歷史。今天我們說的這個傳奇發生在河南省鹿邑縣,鹿邑是個有非常悠久歷史的古城,如果從夏、商時期算起的話距今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也有過很多的名字如真源、鳴鹿、仙源等。據說,古代這裡有很多麋鹿,真正開始叫鹿邑這個名字是從元朝時開始的。

太上老君顯靈 鬼子十三發炮彈全成啞炮

鬼子十三發炮彈全成啞炮

鹿邑縣明道宮內的老君臺,為鹿邑獨有的一大景觀。是老子修道成仙成為太上老君的飛昇之地,故初名“昇仙臺”“拜仙台”。始建於漢代,盛於唐代,多次毀於兵亂,經過歷代的修葺,已有2000多年曆史。臺高8.84米,臺底面積765平方米。山門下青石臺墜32層,加上正殿前一層,恰為33層,正符合老子升33層青天之說。

1938年的農曆五月,豫東大地已經進入了初夏。初四這天上午9點多鐘,侵華日軍從安徽毫州向西進軍,行至到鹿邑縣城東邊的營子寨村時,日軍不瞭解城裡的守備情況,就在離城牆三華里的地方停了下來。

瞭望鹿邑縣城,發現有兩個高大的建築。左邊的是縣城城牆的東南角樓——奎星樓,右邊的是老子修道成仙飛昇之地老君臺。日軍指揮官誤以為它們是國民政府的抗戰工事,就命令架起迫擊炮,先攻擊這兩個高大的目標。

當時的梅川太郎受命發炮,第一炮擊中了左側的那個奎星樓,就這一發炮彈就把整個奎星樓炸得粉碎,巨響之後是日軍一陣歡呼聲。梅川太郎開始掉轉炮口,對準右側那個更為高大的建築,一炮打了出去,沒有聽到爆炸聲,兩炮打了出去,還是沒有動靜,一連打了十二發,一顆都沒有爆炸。進軍中國以來,梅川太郎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現象,身邊的日軍個個感到納悶。

太上老君顯靈 鬼子十三發炮彈全成啞炮

鬼子十三發炮彈全成啞炮

這時,指揮官氣急敗壞,一腳把梅川太郎踹倒在地,自己操起炮筒,對著老君臺又發射了第十三發炮彈。炮彈發射出去後,大家都支愣著耳朵傾聽來自遠方的那一聲巨響。結果又是出乎他們的意料,還是一點動靜都沒有。指揮官驚呆了,整個隊伍的日軍更是個個嚇得呆若木雞。

老君臺大殿東牆、東偏殿後牆和柏樹上共中炮彈十二發,有一發打在了老君臺的西側。其中有兩發炮彈穿透大殿山牆,一發卡在了大殿內西邊的樑架上,一發落在了老君像前的神龕上。據《鹿邑縣誌》記載,當時大殿後邊還有兩間小殿,是老君煉丹房,當年守城官兵的彈藥庫就設在這裡,如果十三發炮彈有一發爆炸,觸發了彈藥庫,整個鹿邑東城就會被夷為平地、變成焦土,其後果不堪設想。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日軍的同類炮彈在縣城的其它地方很有威力,如東南城角的奎星樓、南城門的城樓,都遭到了日軍徹底摧毀,唯有老君臺巋然不動,不為所傷。

此時日軍見射向老君臺的十三發炮彈一發未炸,甚為驚奇,回過神後看到老君臺上沒有任何反應,就誤以為守衛這個抗戰工事的國軍部隊聞風喪膽,已經望風而逃了,於是就集結部隊,向鹿邑縣城進發,並徑直朝老君臺撲去。

太上老君顯靈 鬼子十三發炮彈全成啞炮

鬼子十三發炮彈全成啞炮

當這隊日軍走進明道宮,爬上老君臺,看到臺上大殿裡供奉著“太上老君”,得知這裡是太上老君的昇仙臺時,整個日軍隊伍譁然,一個個張口結舌,目瞪口呆,梅川太郎更是張大了嘴巴,一句話也說不來。繼而全體日軍便不約而同,齊刷刷地跪倒匍匐在大殿門前,磕頭作揖,並口中唸唸有詞,請求“老君爺”寬恕自己“向老君臺開炮”的罪行,並保佑自己能平安回國。

太上老君顯靈,鬼子十三發炮彈全成啞炮的這一“消息”不脛而走,遠近皆知,人皆稱奇,而且越傳越神。在後來日軍成立維持會和日偽縣政府期間,日軍派了一個班的兵力在老君臺駐守護衛,這段時間裡,鹿邑人可以參觀、可以叩拜。

很多人認為日軍侵華時炮擊老君臺“十三發炮彈”未響,是神話傳說,而非真實的歷史事件。直到上個世紀的80年代初期,一位日本老人來到中國後,特意向有關部門提出要到老子故里“觀光遊覽”才證實了這段歷史。

這位日本老人及其隨從人員來到“老君臺”之後,他便在隨從人員的攙扶下,步履蹣跚地爬上“老君臺”臺頂,虔誠地跪在大殿裡的老君像前,唸唸有詞,拜了又拜。這位日本老人就是當年用迫擊炮轟擊老君臺的炮手梅川太郎。梅川太郎極其誠懇地向陪同他們的中方人員再三道歉,並向中方陪同及自己的隨行人員一五一十地講述了當年所發生的一切。此後的幾年時間,梅川太郎成為了鹿邑縣的常客,時不時來為老子上幾柱香,叩幾個頭。

太上老君顯靈 鬼子十三發炮彈全成啞炮

鬼子十三發炮彈全成啞炮

1997年9月19日,梅川太郎最後一次來到鹿邑,和他的戰友把從日本空運來的白色方柱日式和平碑恭恭敬敬地立在老君臺前。並在老君像前長跪不起,虔誠謝罪,祈禱中日永無戰爭,全世界人民永久和平。據說立碑謝罪回國後不久,梅川太郎就死了。

說起這段歷史,還有一個傳奇中的傳奇。就是前面說的梅川太郎打了十二發炮彈,他的指揮官打了一發炮彈,一共是十三發。可是在日軍成立的維持會人員撿炮彈的時候只發現了十二發,參與這個工作的鹿邑人羅永年記得十分清楚,當看到梅川太郎在回憶錄裡寫到是十三發時,羅永年感到很蹊蹺,那一發炮彈到底哪去了?

直到2002年由於數日陰雨連綿,“老君臺”西南角被雨水泡塌了,河南省文物局所屬的古建築施工隊應邀對“老君臺”進行修繕。他們在清理廢墟的時候,從裡面又發現了一顆鏽跡斑斑的炮彈,原來這枚炮彈鑽進了臺體的泥土裡,一藏就是六十多年。由於腐蝕嚴重,不便保管,便移交給縣武裝部引爆了,誰也沒有想到,一枚七十年前的炮彈,爆炸威力依然強勁,至今仍留有引爆這枚炸彈的錄像資料。這一發現,正應了梅川太郎所說的“十三發”之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