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技狂人:行業顛覆者,他夢想打造人類真正的太空文明

美國科技狂人:行業顛覆者,他夢想打造人類真正的太空文明

2018年5月,馬斯克被福布斯評選為十大最具影響力CEO,時代週刊更這樣評論他:喬布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他改變了一切。馬斯克是 SpaceX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 CEO,同時也是電動汽車的世界先驅特斯拉的 CEO 兼產品構架師,被譽為美國的科技狂人。近日Boring Company宣佈從芝加哥市中心到奧黑爾國際機場之間的地下通道將在未來三個月內啟動,這是馬斯克多個項目之一;馬斯克的人生,充滿著傳奇色彩。

1971年6月28日,埃隆·馬斯克南非出生,父親是一個英荷混血兒,在南非擔任機電工程師, 母親出生於加拿大,是一名模特,同時還兼任著作家和營養師的工作。1980年,埃隆·馬斯克在父母離婚後跟隨父親生活,在父親的啟發下,埃隆·馬斯克在小時候對科學技術十分痴迷。少年馬斯克聰明且勤奮, 12歲就用BASIC語言寫出了一個電子遊戲賣了500美元,但也因此,成了學校裡被欺負的對象。有一次他甚至被踢下樓梯,昏迷了兩天。當時馬斯克就知道,留在南非他將一事無成,他想離開南非,去美國。他了解到,因為母親是在加拿大出生的,按法律規定可以申請加拿大國籍,也可以幫子女申請加拿大國籍,加入了加拿大國籍再去美國就容易很多了。於是他和母親商量。幾個月以後,他拿到了加拿大護照,就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南非。後來輾轉投靠加拿大的親戚,並在第二年,進入加拿大皇后大學讀書。又過了兩年,他申請到美國常青藤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獎學金,從此,他的人生算步入了正軌。馬斯克14歲時看了一本決定他命運的書《銀河系漫遊指南》,於是覺得自己的使命是拯救人類。

1992年,馬斯克走進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物理學和經濟學雙學位。在讀大學期間,馬斯克賣過電腦,也曾經在宿舍內經營地下酒吧。後面在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上了兩天學他就離開了,之後就跟弟弟柯米巴一同創辦了名叫Zip2的早期互聯網地圖公司,他自己寫代碼,《紐約時報》和《芝加哥郵報》也曾是他們的客戶,幾年後,馬斯克把公司賣給了康柏電腦,賺了一大筆錢。

美國科技狂人:行業顛覆者,他夢想打造人類真正的太空文明

2002年6月馬斯克成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出任CEI兼CTO,埃隆·馬斯克開始研究如何降低火箭發射成本,並計劃在未來實現火星移民,打造人類真正的太空文明。表示“火星很不錯,但它是一顆需要改造才適合人居住的行星。我想在另一個太陽系裡找到人類。”這個瘋狂的想法,源自小時候追逐太空的夢想。馬斯克不僅是個技術狂,也是個工作狂,他每週工作超過100小時。他極度忙碌,經常在夜裡3點多躺下,第二天一早就要趕去開會,Space X由於陸續收到政府的訂單,並在2007年宣佈盈利。

2004年馬斯克遇到了特斯拉創始人馬丁,他們兩人一拍即合,馬斯克立刻投資了特斯拉,還把之前認識的新能源汽車狂熱者斯塔貝爾也拉了進來。此時,在馬斯克的手中,火箭製造和新能源汽車開發兩個項目同時推進,這兩個項目的產品也幾乎同時震驚了世界。馬斯克對它投資顯然是基於對電動汽車的熱愛以及看好這個市場。因為管理問題以及第一款跑車出產過程的磕磕絆絆,馬斯克把所有的錢都投入了研發。2008年金融危機,因為研發成本過高,特斯拉也差點瀕臨破產。2010年特斯拉在納斯達克上市,馬斯克在帳面上賺了6億3千萬美元。特斯拉成為自1956年除福特汽車以外第一家上市的美國汽車製造商,也是唯一一家在美國上市的純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由此獲得了美國國家能源部4.65億美元的低息貸款,並以每輛10萬美元賣出了不少電動跑車,併成為奔馳Smart車的電池供應商。豐田和奔馳都投資了特斯拉,由於特斯拉需要持續不斷的投入,他的賬面財富仍然不充裕。2017年特斯拉全球總銷量達103,181輛,營業收入118億美元,產能一直是特斯拉的痛點。

美國科技狂人:行業顛覆者,他夢想打造人類真正的太空文明

2018年2月7日,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達發射中心,SpaceX在逾十萬現場觀眾的注視下,世界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SpaceX“重型獵鷹”Falcon Heavy首飛;一次同時點燃27臺默林火箭發動機,其產生總共相當於2260噸的推力,並將特斯拉送上太空。同樣級別的推力火箭,NASA的一次性火箭要近十億美金,馬斯克的回收火箭只要9000萬美元。此次發射非常成功,對於載人登月有重大意義,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馬斯克曾表示:縱觀整個人類文明史,你會發現人類文明基本將會朝著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要麼變成一個居住在多個行星上的文明,走向太空探索星系,要麼就永遠住在一個行星上,直到最終滅絕於某個天災人禍。我想還是前一種結局比較好。要實現前一種願景,我們必須在某顆星球上建立一個能夠自我維繫的文明。火星是唯一現實的選擇,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向這個方向努力,而在我們的認知範圍內,這將是地球誕生45億年以來生命首次有機會走出地球。這個時間窗口可能很長,也可能很短,而我們應該趕早不趕晚,在有能力的時候採取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