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動汽車為什麼這麼慘?

現在隨便走在路上,放眼望去,滿大街都是掛綠牌的電動汽車,而且大部分都是國產品牌。給我的感觸就是,除了有限的幾款車以外,剩下大部分電動車都好像一個電動玩具,完全不是一輛很多人心目中理想電動車應該具有的屬性。

國產電動汽車為什麼這麼慘?

如今較為親民的電動車,標稱續航大多數都過不了300km(除了比亞迪一部分),基本上都在150-250徘徊,如果說實際續航,那麼還得打個七折,而且還不能跑到沒電再充電(對電池損失極大)。這樣算下來,最終能跑也就是100多公里,有的甚至到不了100公里,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大部分的國產電動車如此之慘?

其實,車企自己肯定很清楚自己的技術實力,對於能造出什麼樣子的車最瞭解。除了比亞迪以外,剩下的北汽新能源、上汽榮威、長安等都是國企。

國產電動汽車為什麼這麼慘?

發展新能源是國家戰略

發展新能源,這是國家戰略,那麼這些財力雄厚的國企就必須響應起來,拿出實際產品證明,做不好硬著頭皮也得上!可能在這些車企的研發工程師看來,目前的新能源技術只能夠造出這樣的車。但是如果不做,就沒有人願意去做,戰略方針成為了廢話,這是不被允許的。

而國家在這方面也投入了很多,很多很多錢都砸入這個產業,試圖去加速發展。可以說現在是新能源政策利好最多的時候,可能到了2020年補貼就會逐步取消。那麼對於車企來說,即便是現在技術不怎麼過硬,那麼也得上,一方面是有補貼可以拿,一方面也是可能受到國家戰略的壓力,必須要有成果。

國產電動汽車為什麼這麼慘?

比亞迪是做電池起家的

現在,沒有技術儲備,自主研發,需要時間和成本,而採購日韓的電池,成本同樣高。如果價格上去了,又沒有人願意花很多錢買國產電動車。如果價格低,要虧本。如果悶頭砸錢研發,別人騙補貼富得流油誰不眼饞?2020年或沒有補貼,如果不趕上這個時候多撈點錢,那麼機會就沒了,所以這是一個很矛盾的事情。那麼既然現在條件就這樣,先做點樣子貨吧,先賺一點是一點,有了成果也好交差,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

所以,我覺得目前一窩蜂的造電動車,一方面的確有跟風騙補貼的動機,而另外一方面,也不排出收到一些相關機構組織的壓力,被迫就得出成果,那麼在這種條件下,製造的產品可想而知會是什麼樣子。

產品好不好,不是吹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如果沒有技術,那麼必然出不來什麼好產品。縱觀這些國產電動車品牌,除了比亞迪是做電池起家的以外,大多數都沒有什麼電動車方面的技術儲備,就開始一窩蜂的造車,可想而知,基本上就是從0開始。

如今,電池技術可以說是電動車的一個重要課題,電池技術目前需要革新的就是早保證安全、循環次數足夠多的前提下,儘可能的提升能量密度。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提供同樣多的能量,那麼電池越輕越好、越不佔空間越好。

國產電動汽車為什麼這麼慘?

特斯拉的汽車底盤

國產品牌中,比亞迪的電池技術還算不錯。早些時候,比亞迪使用的電池是

磷酸鐵鋰電池,這種電池相比於較為主流的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要更低,而比亞迪做到130(Wh/kg)的能力密度基本上就已經到天花板了。

不過由於能量密度的制約,續航終究不讓人滿意,所以後來比亞迪又研發出了磷酸鐵鋰電池,注意看清楚哦,磷酸鐵錳鋰電池,多了一個字。

國產電動汽車為什麼這麼慘?

那麼這種磷酸鐵錳鋰電池電池,最大的優勢就是能量密度有了提升,比三元鋰電池差不了太多。比如比亞迪目前續航比較長的E6,採用的就是磷酸鐵錳鋰電池。

國產電動汽車為什麼這麼慘?

比亞迪E6 採用磷酸鐵錳鋰電池 理論續航有400km

所以目前比亞迪的電動車,特別是一些新品車型,續航基本上都可以做到300km以上,而且由於是自己研發,成本自然也低,相比於其他品牌來說,同價位可以做到更長的續航,或者同續航里程,比亞迪更便宜或者配置更高。

國產電動汽車為什麼這麼慘?

特斯拉也不可能一直依賴別人(圖為特斯拉電池工廠)

雖然特斯拉目前還在用松下的電芯,但是新的電池工作投產在即,外國汽車品牌歷來都重視研發,所以特斯拉未來不可能一輩子都依賴松下。自主品牌要想在新能源領域有所突破,擁有出色的研發能力是必須的,否則永遠被鉗制。而目前,最欠缺的就是這個。


為什麼特斯拉的理論續航可以做到500km以上,除了自己的電池足夠大以外,擁有出色的能量管理系統,還與優秀的車身設計有關。

特斯拉在設計之初就是奔著電動車去的,所以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如何去佈局來保證性能,所以車身結構與傳統的汽油車有很大的區別。風阻係數非常低,內部前後兩個電機(四驅車型),電池鋪滿底盤。儲物空間非常多,而且操控也很棒。

國產電動汽車為什麼這麼慘?

特斯拉是專門針對電動車而設計的車身結構

在比如大眾集團,現有比較新的平臺的MQB和MLB,分別承擔了A、B級和C、D級車的開發,但是都是內燃機車,所以未來還要增加一個全新的MEB平臺,專門為電動車量身定製。可見,專屬於電動車自身的車身結構或者說平臺技術還是非常關鍵的。

但是,很多自主品牌的電動車,有些是從來沒做過汽車的,有些是做汽油車的。新能源的風颳起來以後,要麼趁著有補貼先騙一部分再說,要麼迫於壓力,也沒時間去重新研發。可以這麼說,這裡面很多電動車基本上就是用汽油車的那一套流水線改裝的。比如很多車都有汽油版、電動版、混動版,其實都是一套車身結構。

國產電動汽車為什麼這麼慘?

汽油車的車身直接改裝成電動車,侷限性可想而知

這些車的結構,本來就是汽油車的結構,並不一定適合電動車的佈局。所以擁有很大的侷限性,比如能否放下更大的電池。但是對於自主品牌來說,專門再去研發適合電動車的車身,要耗費很長的時間和成本,很多車企造汽油車都懶得去設計,直接山寨別人,等產品出來之後,補貼都沒了。

國產電動汽車為什麼這麼慘?

趁著有補貼,先撈點是點

所以,對於很多車企來說,都想趕在新能源這個浪潮下儘快搞出名堂來,有的時候真的是不管不顧了,趁著這股熱乎勁先來幾發產品,管它好不好呢,做了至少就有人知道,至少能賺錢。簡言之:急功近利!

最後我想說說行業,這也算最為核心且重要的。也是目前新能源的病根所在!汽車已經誕生130年了,才發展到如今這樣的地步,而且要說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也依然有很多。而電動汽車才發展幾年,有20年的歷史嗎?

汽車是一個整體,技術含量非常高,涉及到方方面面,並不是說我們擺脫了內燃機的一些零部件就意味著我們已經與國外車企沒有了差距,事實並不是這樣的。特斯拉是電動車行業第一無人質疑,還是得抱奔馳的大腿。

電動車雖然說不再依靠複雜的發動機、變速箱,但是它依然也是一輛汽車。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容易,如何去設計適合電動車的車身、如何調教適合電動車的懸掛系統,如何研發適合電動車的電池、如何研發優秀的能量管理系統並非易事,也並非短期內可以出成果的。

過去在內燃機時代,我們可以說被國外企業壓著打,彎道超車有點誇張,但都想在新能源時代能夠和外國車企擁有一戰之力,我覺得是急功近利了。而至於補貼、騙補貼等等這些事,我們這些納稅人的錢最終到了誰的口袋裡,想必大家都清楚。

國產電動汽車為什麼這麼慘?

所以我覺得,無論是新能源行業的人,還是一些制定XXX的相關人員,也包括我們消費者自身而言,都過於心浮氣躁,太急功近利了,

說直白點口袋裡的錢不夠花了吧,得從納稅人身上騙點過來。無論是傳統能源還是新能源,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揠苗助長的結果大家都懂,所以為什麼短時間內出現了這麼多的新能源電動車,而真正能夠讓消費者滿意的幾乎沒有。

寫在最後:《論語·子路》有云“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任何一個行業,如果必須要依賴政策扶植才能存活,那麼必然會發展成一個畸形的行業。只有經過時間的洗禮,經過市場的考驗才會逐步走向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