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早期王朝——夏夷之爭

夏族和東夷族共同面對水患,在夏禹的領導下平治水患,禹因此成為共主。征服苗亂的時候兩方也是精誠合作。這時的禹確定了絕對的領導地位。沒錯,指的就是禹一個人。早期的王朝還未建立,談不上王權的傳承,一個人的功績就是一個人的。

禹之後就發生了啟和伯益的爭位。啟因為是禹的兒子,被夏族擁戴。伯益烈山焚林、開闢草萊也很有聲望,伯益是東夷的首領。啟和伯益都希望能成為接替禹的天下共主。

探秘早期王朝——夏夷之爭

夏時期形勢圖

關於啟和伯益的爭位,儒家典籍中是禪讓之風。《孟子》“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 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

儒家的記載一片祥和。古本《竹書紀年》的記載就沒那麼祥和了。啟繼位之後發生了甘之戰,根據錢穆考證,甘在現在洛陽東南方,登封境內。戰爭的雙方是啟和有扈氏。明顯是有扈氏不贊成啟繼位。因為之前沒有過父死子繼的先例。

有扈氏和伯益又是什麼關係?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有扈氏和伯益並沒有關係。另一種觀點認為有扈氏就是東夷的一支。理由是東夷在水患之後西遷到箕山之陰,也在登封。

甘之戰的結果,古本《竹書紀年》記載,伯益被啟所殺,有扈氏之亂被評定了。啟雖獲勝,但東夷繼續西遷深入中原。自此之後和夏族紛爭不斷。

探秘早期王朝——夏夷之爭

夏啟

啟之後,啟的兒子太康繼位。太康遭到后羿的放逐。后羿就是夷族的氏族首領。后羿放逐太康的故事又是儒家渲染為君王失德,臣子為了天下生民才做出這種無奈之舉。明《帝鑑圖說》裡有太康“遊畋失位”的故事,是張居正拿來教育年幼的萬曆皇帝朱翊鈞的。故事來自於《史記*夏本紀》“太康即位,荒逸不恤國事。畋獵於洛水之表,十旬弗返。有窮后羿因民之怨,拒之於河,弗許歸國。厥弟五人,作歌以怨之。太康失國,居陽夏。”

感覺太康有點冤。這不是以今度古嗎?在司馬遷生活的西漢,可能狩獵是遊樂。但是早在太康的年代,還是石器時代,狩獵可能是存活方式,不一定是遊樂。再說,十旬也沒多少日子,兩三個月國君沒回來,臣子就不讓進門了,這也有點說不過去。“拒之於河”,這句話就從文字裡都能讀出來后羿是怎麼以箭相向的。

探秘早期王朝——夏夷之爭

太康失國

后羿長於弓矢,尤其善射。后羿是有窮氏首領,故地在山東鬲縣故城之西。舜的時代洪水氾濫時是重災區,因此遷於鉏(河南滑縣東鉏城。)也可能是追隨舜和伯益的治水功臣。之前啟殺伯益,啟打敗有扈氏,這都是前因。因此才有太康得國之初,后羿尋機奪國。如果只是為了規勸,不可能自建國號“有窮”,立都窮石(洛陽南)。如果真是為了規勸自己就不該重蹈覆轍。後來后羿當國也因為暴政荒淫被寒浞奪位。寒浞是另一個夷族首領,這是夷族內亂。

之前逃走的太康依附同族斟鄩氏。太康死後傳弟弟仲康,仲康之後是太康之子相。寒浞奪后羿之位仍用有窮氏國號,寒浞之子澆攻滅斟鄩氏,殺了夏後相。夏祚中斷了。

相的妻子緡氏為他生遺腹子少康。少康依附母親一族有仍氏。少康長大後寒浞之子澆得到消息又來滅有仍氏。少康逃出依附有虞氏。有虞氏所居之地在今河南虞城。少康逐漸壯大後收攏從前的太康舊臣,還有斟鄩氏遺族等,終於滅寒浞及澆而復夏。

其實後來夏夷一直矛盾不斷。直到夏桀時被夷族商人所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