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名將錄——李牧之連卻秦軍,宿命武安(終)

千秋名將錄——李牧之連卻秦軍,宿命武安(終)

李牧的生平事蹟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

而我們在上回中說了李牧生平事蹟的前半階段:“大破匈奴,使匈奴十餘年不敢南侵趙國之郡縣。”

連卻秦軍,受封武安

《史記》廉頗藺相如傳:趙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怒,攻樂乘,樂乘走。廉頗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趙乃以李牧為將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千秋名將錄——李牧之連卻秦軍,宿命武安(終)


今天便講李牧後半階段,在趙悼襄王元年(公園前244年),趙悼襄王逼走了廉頗,而趙國的老一代將領也都死光了,就剩一個李牧獨挑大樑。

李牧也不負所托,在趙悼襄王二年(公元前243年),李牧領兵攻下燕國的武遂(現河北省徐水縣西北的遂城鎮)、方城(現河北省固安縣南)。

趙悼襄王九年(公元前236年),趙悼襄王逝世,其子趙遷立,是為趙幽繆王。

那時崤東六國衰弱,而秦國國力蒸蒸日上,秦並六國的統一大勢也已經不可阻擋。

但有一人卻使秦軍連連受阻、陷入困頓,他就是李牧。

話說趙幽繆王也真倒黴,從他繼位第二年就開始和秦國發生征戰,而他老爹那時還能去欺負欺負魏國燕國

千秋名將錄——李牧之連卻秦軍,宿命武安(終)


幸好趙幽繆王還有個繼廉頗之後又一個軍事天才,但是說到這我感覺李牧好沒存在感啊。

話說李牧除了破匈奴之戰和攻下燕國的武遂、方城之外好像就沒有其他的功績了,或許還有吧,只是史書沒記載。

但有一點,李牧領兵在外奉行的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比如在駐守代郡時,趙王責備他,他還是我行我素,該幹嘛就幹嘛。

因此我推測,是惹來了趙王的猜忌,害怕李牧擁兵自重,所以才雪藏起來的。

千秋名將錄——李牧之連卻秦軍,宿命武安(終)

但是在公元前244年,趙悼襄王把廉頗逼走之後,造成國內沒有武將可以獨挑大樑,才不得已啟用了李牧,而且在攻破燕國武遂、方城之後,李牧就又銷聲匿跡了。

直到趙悼襄王逝世,趙幽繆王繼位,才啟用了李牧,而且還是趙幽繆王繼位第三年才啟用的。

《史記》趙世家:幽繆王遷元年,城柏人。二年,秦攻武城,扈輒率師救之,軍敗。死焉。

咱們來看看為什麼吧,在趙幽繆王二年(公元前234年)就開始和秦軍發生戰爭了。當時秦軍進攻武城,趙王卻派扈輒領軍隊去救援,結果被打敗了,扈輒戰死。

《史記》趙世家:三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肥下,卻之。封牧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卻之。

而秦軍在趙幽繆王三年(公元前233年)又進攻趙國的赤麗、宜安,這時才用李牧去抵擋。

隨後李牧領兵與秦軍在肥城之下交戰,打退了秦軍,因此趙王封他為武安君

趙幽繆王四年(公元前232年),秦軍進攻番吾,李牧同秦軍作戰,擊退了秦軍。

這些對於秦國來說,雖然都是些局部的失利,但也惹來了秦國的忌憚和針對。

武安君的宿命

《史記》廉頗藺相如傳: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廢司馬尚。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打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遂滅趙。

趙幽繆王七年(公元前229年),秦國派王翦進攻趙國,而趙國派李牧、司馬尚抵禦秦軍,相互對持。

千秋名將錄——李牧之連卻秦軍,宿命武安(終)

秦國便向趙王的寵臣郭開賄賂很多金錢,讓他施行反間計,造謠說李牧、司馬尚要謀反。

再加上趙王昏庸和本就害怕李牧傭兵自重所以就派趙蔥和齊國將軍顏聚接替李牧,但李牧還是奉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則。

自古君王皆忌憚將軍傭兵自重,再加上李牧抗命不尊。因此昏庸的趙幽繆王便派人暗中乘其不備逮捕了李牧,把他殺了,並撤了司馬尚的官職。

在李牧死的三個月之後,王翦趁機猛攻趙國,大敗趙軍,殺死趙蔥,俘虜了趙王遷和他的將軍顏聚,趙國從此滅亡。

千秋名將錄——李牧之連卻秦軍,宿命武安(終)

還有李牧所受封的武安君就像一個魔咒,戰國之時一共有四個受封武安君,但是都不得善終。

第一個白起受封武安君,死於自己的君王之命下;第二個蘇秦被被齊閔王給五馬分屍了;李牧就是第三個,也是被自己的君王給乾死的;第四個項燕,是被秦軍打敗自殺的。

從以上感覺武安君就像一個催命符,受封武安君的都沒有好下場。

李牧就此終結了,想看其他的名將生平的可以關注小便,小便會在後面持續更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