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廁所改造”創造乾淨農村人居環境

現在,我們已到了必須加大生態環境僺護建設力度的時候了,也到了有能力做好這件事情的時候了。一方面,多年快速發展積累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十分突出,老百姓意見大、怨言多,生態環境破壞和汙染不僅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且對人民群眾健康的影響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民生問題,必須下大氣力解決好。另一方面,我們也具備解決好這個問題的條件和能力了。過去由於生產力水平低,為了多產糧食不得不毀林開荒、毀草開荒、填湖造地,現在溫飽問題穩定解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應該而且必須成為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農村“廁所改造”創造乾淨農村人居環境

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捨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加快構建綠色生產體系,大力增強全社會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著力樹立生態觀念、完善生態制度、維護生態安全、優化生態環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農村“廁所改造”創造乾淨農村人居環境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我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人口迅速增加,住房矛盾日益加劇。民用房的建設以平房和簡易樓房為主,大部分沒有配套的衛生間設施。所以,廁所的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如北京市1949年共有500座廁所,8.5萬座戶廁(旱廁)。到1974年已發展到2879座,到20世紀80年代初已達到近7000座。同時基本上消滅了四合院的戶廁。廁所的建設與經濟發展、住房的結構、城市排水系統及文明概念有重要關係。受當時的經濟、排水系統、住房佈局、服務對象及文明概念等的影響,這期間建設的廁所具有分佈廣、數量多、面積小的特點。其式樣簡樸,結構單一,一張圖紙,多處使用,沒有高低檔次之分。大小便器通槽佈置,集中定時沖水,貯糞池蓄糞,抽糞車轉運。經過這個階段農村廁所建設,大部分城市比較全面地完成了由旱廁向水衝式農村廁所的過渡。基本滿足了廣大居民用廁的需要,提高了城市用廁的衛生水平。這個階段廁所建設的侷限處在於:為流動人口服務的農村廁所既缺少建設,更缺少規劃,為以後階段的廁所場所廁所建設的選址留下了難以解決的困難。

農村“廁所改造”創造乾淨農村人居環境

農村“廁所改造”創造乾淨農村人居環境

農村“廁所改造”創造乾淨農村人居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