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两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新疆南部,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处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之间。南北最宽处520千米,东西最长处1400千米,面积约40多万平方千米 。海拔高度在800-13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盆地地貌呈环状分布,边缘是与山地连接的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沙漠,边缘和沙漠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并有绿洲分布。塔里木河以南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沙漠,为居世界第2位的流动沙漠。塔里木盆地属于暖温带气候,年均温9~11℃,无霜期超过200天。自然灾害主要是风沙和干热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为主,盆地边缘沙丘南移现象严重。

中国最大的两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囊括四川省中东部和重庆大部,又称信封盆地、紫色盆地,总面积约26万多平方千米,由青藏高原、大巴山、巫山、大娄山、云贵高原环绕而成,周围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间,面积约为10万平方千米,中间盆底地势低矮,海拔250米~750米,面积约为16万平方千米,因此可明显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底部两大部分。边缘山地区从下而上一般具有2~5个垂直自然带。西北边缘是很长的龙门山脉。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红层盆地。地表岩石主要为紫红色砂岩和页岩,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中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盆地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温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边缘低,等温线分布呈现同心圆状。夏季平均温度在24~28℃之间,极端高温36~42℃;冬季平均温度4~8℃之间,极端低温-8℃~-2℃。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但冬干、春旱、夏涝、秋绵雨,年内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夏季(6~10月)。

中国最大的两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水分主要来自西风气流,从中亚越过天山南脉河谷(如克孜河谷)或从准噶尔盆地越过天山垭口(如哈密、乌鲁木齐)进入盆地。盆地降水稀少,盆地西缘的乌什为85毫米,阿克苏57毫米;北缘的库车63毫米,库尔勒52毫米;南缘从西向东,阿图什78毫米,喀什65毫米,和田35毫米,若羌17毫米,盆地本身无法形成径流,但周围山区年降水量达200~400毫米,可汇成河流到达盆地。较大河流有南部的叶尔羌、克孜勒、盖孜、和田、克里雅、车尔臣(且末)等河,北部的阿克苏、台兰、渭干、库车及开都(下游称孔雀)等河。自然状态下,上述河流能汇纳到塔里木河;在大量引水灌溉情况下,现有水汇入塔里木河的,只有阿克苏、和田、叶尔羌3条大河。从周围山区流到盆地的年径流量约370亿立方米,东经84°以东面积占45%,产生年径流量18%,加上塔里木河向东输送的水量32亿立方米,实占26%;西部面积占55%,产生年径流量82%,减去向东输送部分,实占74%。

中国最大的两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地形闭塞,由于北部秦岭阻挡冷空气,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冷月北部均温3~5℃,南部5~8℃,较同纬度的上海、湖北、安徽及纬度偏南的贵州高1~4℃。同纬度上的武汉冬天却霜雪不断,盆地位于长江河谷中的长宁全年无霜。 盆地各地夏季始于5月底,终于9月中旬,夏长4个月,温度上东高西低。盆地西部夏天平均气温约25℃,较同纬度的上海、武汉等城市偏低3-4度,但湿度较大,所以闷热难忍。东部最热月气温高达26~29℃,长江河谷局地达到30℃。盛夏连晴高温天气又造成盆地东南部严重的夏伏旱。盆地气温东南高西北低,盆底高边缘低; 各地年均温16~18℃。10℃以上活动积温4500~6000℃,持续期8~9个月,属中亚热带。东南部的长江河谷积温超过6000℃,相当于中国南岭以南的南亚热带气候。盆地气温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边缘低,等温线分布呈现同心圆状。盆地边缘山地气温具有垂直分布特点,如峨眉山、金佛山海拔升高百米,气温递减0.55℃和0.61℃。峨眉山顶年均温仅3℃,10℃以上活动积温586℃,气候上相当于寒温带和亚寒带。

中国最大的两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塔里木”,在维吾尔语中即河流汇集之意。旧时喀什噶尔河、渭干河等也汇入塔里木河,后因灌溉耗水过多,与塔里木河间已断流。水源充足的山麓地带已发展为灌溉绿洲,著名的有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叶城、和田、于田等。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古老的内陆产棉区,光照条件好,热量丰富,能满足中、晚熟陆地棉和长绒棉的需要。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积累养分,又不利害虫孳生,是中国优质棉种植的高产稳产区。瓜果资源丰富,著名的有库尔勒香梨、库车白杏、阿图什无花果、叶城石榴、和田红葡萄等。木本油料的薄壳核桃种植也很普遍。和田的地毯编织和桑蚕都发达。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含油气沉积盆地。目前已探明油气资源总量约为160亿吨油当量,被地质学家称为21世纪中国石油战略接替地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始于1952年的中苏石油股份公司 [5] ,塔里木油田1989年建成投产后,逐渐成为中国西部的能源经济中心。原油产量不断增长,天然气产量也从2004年的约14亿立方米猛增至2009年的181亿立方米,成为“西气东输”工程的主力气源之一。截至2015年,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168亿吨,油气探明率14.6%已发现和探明大型油气田30多个年油气产量当量超2500万吨,油气产量当量年均增长百万吨。

中国最大的两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中国动物种类最多、最齐全的地区之一。据统计,除鱼类外,盆地底部共有动物417种,盆地西缘、北缘和南缘山地分别为487种、317种与288种,其中经济动物均占一半以上。盆地西缘山地是中国特有而古老动物保存最好、最集中的地区,属于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灰金丝猴、白唇鹿等。还有珍贵特有动物小熊猫、雪豹、鬣羚、短尾猴、猕猴、毛冠鹿、水獭及鸳鸯、血雉、红腹角雉、绿尾虹雉、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等。 盆地西缘的平武、青川、北川、宝兴、天全、洪雅、马边等地,均为中国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已设立唐家河、王朗、卧龙(见卧龙自然保护区)、蜂桶寨、喇叭河等7处大熊猫、金丝猴等自然保护区。 酉阳、马边、平武等盆地边缘山地溪沟中的大鲵及长江、金沙江中的中华鲟、白鲟也为四川所特有,均属国家保护动物。四川盆地有煤、铁、天然气、石油、盐、芒硝、石膏、磷、硫、铝、金、铜、锰、石墨、汞等矿产资源,其中天然气、芒硝为全中国之冠,并有中国重要的锶矿。川东北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富集区之一,川中和南充等地盐岩矿储量很大。

中国最大的两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四川人,又称为川人、蜀人或巴蜀人,即巴蜀民系,是汉族的一个民系,是中国四川省境内的主要族群,主要分布于四川省。巴蜀人起源于华夏族的巴族和蜀族,并在经历了漫长历史中数次人口迁徙之后,最终形成于明初和清初的两次“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之后,目前总人口约有1亿);是中国汉族中人口最多的族群之一,狭义指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境内外籍贯(出生地)为四川的人群。至迟从公元前4世纪起,地处四川盆地的巴国和蜀国已经与中原的诸侯国联系在一起。在秦国扩张到巴蜀旧地后,大批移民就开始迁入。此后,川蜀地区曾经历过一次次比国内其他地区更加惨烈的天灾人祸,以至有了“天下未乱蜀先乱”的说法。但无论乱到什么程度,四川又会浴火重生,恢复为“天府之国”,成为西南重镇。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四川的自然条件是“天府之国”的基础。四川地区水源充沛,从古至今,都江堰的自流灌溉造就了四川“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加上气候温和,植被茂密,物产丰富,在农业生产条件下完全能做到自给有余。16世纪美洲作物玉米、红薯等传入后,盆地周围的丘陵山地也得到更大的开发利用,从而养活了更多人口。另一方面,封闭的地形地势也使四川比较容易防御外来的入侵,在战乱中能保持相对的安定,或者成为稳定的后方。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外来移民。四川的早期历史记载蚕丛、杜宇等首领都来自成都平原以外,已经发掘的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也部分证实三四千年前发生的频繁迁移。在古代,长距离的迁移不仅能使移民获得新的生产和生活资源,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而且是移民群体本身优胜劣汰的过程。而最终能在迁入地成功定居并繁殖绵延的,都是在体力、智力上的强者。秦灭川蜀和灭六国的过程中,大批移民迁入,带去了先进文化。东汉末年中原大乱,大批移民进入川蜀,成为刘备建立蜀汉的中流砥柱。西晋时,大批氐人和汉人移民迁入,不仅建立了割据政权,也使当地的经济、文化、人口得以在一次次战乱中延续。这样的历史在唐末五代、明末清初等一次次重演。开发、定居、繁衍后的移民和移民后代热爱他们的第二故乡,在抵抗外敌时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毅顽强,显示出巨大的精神力量。移民中客家人的后代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方言和宗族生活。随着人口的增加,垦殖和开发区域的扩大,四川的经济迅速恢复,名人辈出,近代各方面的四川籍名人几乎都是移民的后裔。经过祖祖辈辈的辛勤努力,使四川迅速得到开发,因而四川无论在天灾还是战乱之后,仍能恢复为“天府之国”,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省份之一。

中国最大的两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从汉代到唐代,千余年间,先后有众多民族的居民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却没有导致当地民族构成和分布发生根本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上述民族多为游牧民族,他们建立的政权多属于草原上的强国。他们之中虽然有不少人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但到各绿洲从事农业的人很少。他们不改变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很难和当地的原住居民融合,进而改变当地的民族构成和分布。汉人虽然经营农业,但除在吐鲁番地区外,其他地区的汉人多集中在几个比较孤立的屯田点上,且人数有限,指望他们改变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民族构成和分布似乎是不可能的。恰恰相反,他们自己却被逐渐融合在当地的民族之中。尽管如此,当时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客观形势尚不具备形成统一民族的条件。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喀喇汗朝于10世纪中叶前后接受了伊斯兰教,而北部以高昌为中心的回鹘王国则多为佛教徒。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导致文化和心理状态各异,致使双方在政治上完全处于敌对状态。喀喇汗朝称高昌回鹘王国的居民“是最凶恶的异教徒”,而高昌回鹘王国则支持信仰佛教的和阗李氏王朝反抗喀喇汗朝的入侵,甚至直接与其发生武装对抗。在喀喇汗朝灭亡和阗李氏王朝以后,双方以阿克苏为界形成对恃状态。所以直至14世纪,伊斯兰教传播的主要区域仍在阿克苏以西地区。这种情况,直到14世纪中叶的东察合台汗国时期才发生变化。当时,秃黑鲁帖木儿汗(1343-1363年)作为新疆地区的蒙古汗皈依伊斯兰教。在他的强制下,有16万蒙古人信仰了伊斯兰教。其子黑的儿火者亦热心传播伊斯兰教,并率军对吐鲁番地区进行“圣战”,强迫当地居民成为穆斯林。此后不久,伊斯兰教便逐渐成为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普遍信仰的宗教,并占有统治地位。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的伊斯兰化,是维吾尔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由于他们普遍信仰了伊斯兰教,不仅使不同民族之间便于通婚,而且凝聚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并使他们得以互相认同。所以说,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形成和发展起有重要作用。经过六七个世纪的融合发展,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在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和宗教诸方面都逐渐统一,塔里木盆地周围居民的回鹘化才最终完成,于是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近代维吾尔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形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