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真傳之七: 傳統拳原本如何實戰,如何用於現代搏擊

解碼真傳之七: 傳統拳原本如何實戰,如何用於現代搏擊

過去江湖兇險,拳師興旺起來也就清末之後那些年。過去都是帶刀子上路的,少有赤手空拳。赤手空拳是因坐店護院等行業興起,逐漸形成。也是門派拳理髮展的一個高峰表現。

這個時間標誌著拳術達到一個趨於完善的階段,上接江湖打鬥,中承技藝交流,往下廣傳的事情,都說不準。

其中有幾個大拳種,是自早就很完備的,就通臂、關中、少林、太祖這些。而且器械之法都並行傳承,甚至更為重要。因為很多拳種的完善,多是在戚繼光《拳經》的基礎上,而拳經與通臂長拳,太祖長拳,陳家炮捶,關中拳這些又極其相似。

只是在明時因為刀槍技術、佈陣、火器等相當發達,在戚帥後期編整《績效新書》的時間都把《拳經》給去掉了。但他編他的,民間該練還是練,非但練了,還發揚起來。新拳種的形成也就分了多種方式,首先得肯定,必然要承接一門拳法。然後在文化理法中尋找永恆規律。引自於槍,引自於經,就多了。

在這個發展中,就隱隱地強調了徒手。徒手可以表現理法,獨立長進。很多套路開始分解,規整,逐漸爭多,百花齊放。

其實實戰首先看環境,不明環境,拳法不能活用後果不堪設想。拳法的運用表現,很多時候是因為環境所限。

就比如刀客風格,拳腳功夫不能說多高明,也志不在此。但是刀子卻不是一般武師能擋得住的。所以很多拳法都是拳械綜合的,為了這個共用性,必然要犧牲一些東西。源於所用而的理法,就是風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馬上步下,長槍短棍,各有特色。所以,拳還是有高低的,刀槍弓拳肯定不一樣。只是看在什麼大環境下,看誰更適合發揮。

所以看一個拳種風格,或者人的修為,不只要看一拳一腳的風格特點,而是支撐他戰略戰術的真正根基所在。就是心意二字的靈變程度。簡單點可以權當做反

映能力,洞察能力,應變能力,把握能力等等。

舉個例子,傳統拳在打擊力與靈活度上,以通臂為典型,號稱“內勁之精”。

通臂拳放長擊遠、運臂如鞭的形象雖然自早就印在武林拳家的心中了,但是所謂的擊遠,並非只是說可以打遠,而是勁力深遠通透。勁力能夠透入體內,顯然只是如鞭捎抽是不夠的。這也是敲鑼的勁兒跟鑿碑的勁兒的不同。運臂如鞭,更如九節鋼鞭,鏢頭勁力直入而骨節松活,正如拳頭如錘而周身通透。只是人體更妙,可以鬆緊變換,其中緊的部分,又是松的沉積。

這跟各類勾擺拳法中,以肩壓肘、以肘壓手的出拳軌跡追求的作用相當。只是通臂拳法更活一些,中間有個協調的餘地,因而可以打出更多的變化,也可以在更多的角度出拳,實戰中就多了發拳制勝的時機。

大連一脈的通臂打猿擺力出拳,特別是運用到散打拳擊上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散打初期某位傳統出身的散打運動員的絕技巡天雷,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樁功的某些表現跟泰拳的拍擋、壓制打法很像,就好比箍頸搶攻的時候,肘子是能撐住勁的,手掌搬著對手的脖子,就好比腳底撐住地面,道理是一樣的。原地正蹬能將人撐開,道理也是如此。

說起邊腿,大多人都認為傳統功夫裡是沒有的。因為傳統功夫是建立在實用的基礎上,出拳、出腿也多是奔著對手要害、又考慮著護住自己要害而去的,因而就鞭擊一類的腿法,多是彈踢著奔襠、奔膝、奔軟肋,比較直接。但是傳統拳家的基本功卻不是這樣,而是裡合外擺的高踢腿,從側裡起腿的,也就有了邊勾腿之類,打擊方式就綜合起來,勾踢也行,接側踹也行。特別是少林一系的,多是邊勾接踹,甚至帶動去騰空腿法。

邊腿的演變一是從此類而來,另一類就是從季銘晏上下翻飛的十字飛球腿而來。當時季銘晏、肖力虎等人服役於公安散打隊,隨著被稱為“散打國師”、“警營教頭”的童慶徽征戰南北,也是由童慶徽定名,取了“邊腿”一名。跟橫打側彈的鞭腿還是有些區別的。

後來很多地方沿用了邊勾腿一說,以此形容收腿迅速,不似掃腿那般生硬難控,減少了被對手抱摔的機會。在傳統打法裡,有起腿半邊空一說,一旦被人鎖住腿,就意味著襠部跟咽喉已經出現空門了。而在古泰拳比賽中,抱腿砸肘,往往可以一舉重挫對手,甚至廢掉對手的攻擊能力。

但就十字飛球腿的刁鑽,“邊勾”二字難以概括。想當年,這些資深教練廝殺爭鬥的時候,奠定後期散打風格的另一位技術全面,而又特別擅摔的教頭杜正蒿,與肖力虎有過幾次交鋒,甚至有復仇之戰的說法,在這其中,對防腿、防摔的技術完善,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傳至今日,掌門級的杜教頭回憶起來也是歷歷在目,感慨萬千。只是季銘晏後來去了日本,肖力虎又出了事情,劉信武等人轉戰四地,都脫離了拳臺,繼續發展實戰打法去了。而之後幾撥的弟子,也隨了主流技法的學習,且不斷吸收國外的全接觸式技術訓練,又隨著規則的不斷完善,逐漸就改變了早先硬朗的打法。打一些競標賽的,為了附和規則,也鑽規則的空子,已經改變了殺傷性的腿法,開始追求快脆帶響的快速鞭腿了。如此雖然容易在點數上打贏以重腿見長的選手,但實戰中卻要改變攻擊方式,又回覆到那種慢節奏的實在打法。隨著不斷演變,風格也就與早期散打有了本質的不同了,以至於許多去泰國打過比賽的拳手,回來之後都不適應。

拳手也都是有思維的,一旦有了對抗經驗,也就開始了針對自身優勢的改革,像後來的散打高手王參真,就把硬朗風格發揚得很好,結合泰拳又對付泰拳,打出了拳法特色。但也有一些人轉向了地面技術的發展,向著國際上流行的MMA制式的無限制格鬥進發了。但是更多的職業拳手,還是追求王者寶座,繼續發揚被重擊拳手認為該淘汰了的快脆打法,還認為散打技法在不斷完善,迅速改進,前後批次的選手在技術上的完善程度差異很大,並以此洋洋得意。

不過優劣也要分實用的場合,在三回合制少有機會擊倒的情況下,閃賺鑽營打法下培養出來的躲避意識,在街頭動用了器械的實戰中,也有著自身的絕對優勢。這個就要看個人愛好了,確實不能以勝敗論英雄。

——鐵萼奇蘭國技武術論文精要

已出版國術實體小說三部曲:第一部《六合拳宗》;第二部《帝國鏢路》;第三部《真武百年》(即將出版)

解碼真傳之七: 傳統拳原本如何實戰,如何用於現代搏擊

鐵萼奇蘭(孫龍慶),自幼習武,項城張府武師傳人,得心意、形意、太極、八卦諸拳真義,祖上為鏢行世家,幼時耳濡目染,過往武林和拳師記憶深入骨髓。成年後遂追隨祖輩蹤跡遊歷,精誠求真,拳藝有成。有諸內而行諸外,乃援筆著作,以國術武技、商幫武行、民間武備體系為本,述拳真實深刻,鞭辟入裡;寫人風骨凜然,如在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