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人與人民日報,一字一句總關情

70年滄海桑田。從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火磨街,到河北省平山縣裡莊;從北平王府井大街117號,到北京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的歷史足跡,與中國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

無論是戰爭歲月還是和平年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關心著這份中共中央機關報的發展:毛澤東撰寫、修改人民日報社論、消息百餘次;周恩來審改人民日報稿件800多篇;鄧小平多次審改人民日報重要稿件……70年再回首,那些崢嶸歲月彌足珍貴。

毛澤東在人民日報發文

戳穿傅作義偷襲計劃

毛澤東第一次為人民日報題寫報頭是在1946年,人民日報前身——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以下簡稱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創刊時。當年5月的一天,身在延安的毛澤東在一張淺色土紙上一連寫下4行“人民日報”,其中上面兩個略顯清瘦,下面兩個用墨濃重。仔細斟酌比較後,他在屬意的報頭的左上方畫了個小圈。但因交通阻隔,耽誤了時間,晉冀魯豫《人民日報》於當年5月15日在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火磨街創刊時,使用的是毛澤東手跡集字組成的報頭。直到當年7月1日,毛澤東題寫的報頭才被使用。

領導人與人民日報,一字一句總關情

1946年(左)和1948年(右),毛澤東兩次為人民日報題寫報頭,並圈選了比較滿意的。

1948年,黨中央決定將《晉察冀日報》與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合併為中共中央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以下簡稱華北《人民日報》)。當年,華北平原上一個普通小村——裡莊,迎來了華北《人民日報》的200多名報人和幾臺印刷機。這讓世代務農的村民很興奮,他們騰出最好的房子,拿來炊具、桌椅板凳、鐵鍬、掃帚、水缸,年輕力壯的村民還熱情地幫忙搬運機器、印刷報紙。這年6月,毛澤東已來到距離裡莊30多公里的西柏坡,住在一個農家小院裡。收到重新題寫報頭的請求後,他在一張不大的白紙上分別寫了4行“人民日報”,共16字,還在自己比較滿意的字邊畫了小圈。

1948年6月15日,華北《人民日報》創刊,新報頭是從毛澤東題寫的4行“人民日報”中選出合適的字,適當放大或縮小,並略作修飾而成。1949年8月1日,華北《人民日報》正式轉為黨中央機關報,繼續使用這個報頭,並一直沿用至今。

自創刊始,這個由毛澤東題寫的報頭就見證了一幕幕史詩。1948年底,國民黨東北敗局已定,轄60萬大軍的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派出一支秘密部隊偷襲防區內的共產黨中樞機關,以期將共產黨首腦人物一網打盡。行動成功的標誌是抓獲“南方口音極濃,手指被捲菸燻得黃黃”的毛澤東。但傅作義做出偷襲決定當天,中共情報人員就獲取了這一絕密計劃,毛澤東將計就計唱了一出“空城計”。10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修改審定的《蔣傅匪妄圖突擊石家莊我軍嚴陣以待決予殲滅》,將傅作義的偷襲計劃和部隊番號全盤公開,並說“蔣傅首此種窮極無聊的舉動是註定要失敗的”。果然,傅作義軍在知曉行動暴露並受解放軍阻擊後,即退軍而去。隨後,毛澤東親筆撰寫了題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長文,作為1949年新年獻詞,刊登於1949年元旦的人民日報上。

1949年2月2日,人民日報先遣隊由範長江率領,接管國民黨《華北日報》後出版了《人民日報•北平版》。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報大隊人馬先於毛澤東10天進入北平,來到王府井大街117號,正式出版人民日報。

1946年至1976年,毛澤東共為人民日報撰寫、審改各類文稿手跡149篇。1949年,渡江戰役即將勝利。4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了毛澤東撰寫的關於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報道,成為新聞史上的名篇。其中寫道:“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餘華里的戰線上,衝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文章用準確精煉的幾百字,氣勢磅礴地表達了人民解放軍打破了敵人劃江而治的計劃,拉開了解放全中國的序幕。

黨中央機關進入北平後,在通常情況下,毛澤東於每天開始工作之時,總是先閱讀人民日報。看報之後,才開始批閱文件。由於毛澤東的親身引領,許多中央領導人、省區市領導人,也逐漸形成了辦公前先閱讀人民日報的習慣。從1948年6月15日創刊之日起,人民日報上的重要社論和文章,都將清樣送毛澤東審閱,經他同意或修改後才送回人民日報刊發。

領導人與人民日報,一字一句總關情

1961年,毛澤東在杭州閱讀人民日報。

周恩來為人民日報社選址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給中國人帶來了一份彩色印刷的《紐約時報》。毛澤東看後說:“我們也要出版彩色報紙。”這個任務隨即被安排給了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1973年1月25日,人民日報給周恩來總理送去一份《關於〈人民日報〉彩色印刷建廠問題請示報告》,其中提出了3個方案解決廠房不足的問題。

方案一,現址擴建。只新建彩印車間,其餘可以不動。按此方案,需拆遷150餘戶約500餘間民房。新建廠房,機器噪音、煤煙,有害空氣等對旁邊的北京飯店不利。方案二,在近城區找一所停辦的大學,人民日報全部搬遷。這樣,辦公室可以利用教學樓,只需找點空地建廠房。方案三,選擇適當地點,全部新建。據瞭解,在北京站對面,原擬建一科技館,後來下馬了,那裡有幾處館址,已打好地基,並已建好一層館室。

周恩來經過考慮,在方案二的旁邊批示:“最好!!”1973年9月22日,人民日報將《關於人民日報明、後兩年基本建設計劃的請示報告》送到中央,其中提到,在王府井地區擴建廠房困難很大,此處影響使館區的秩序,應儘快另覓新址建廠。周恩來在這份報告上做了“特急”批示,再次明確強調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新址“只能選空出的大學、學院改建”。

看到批示,人民日報社馬上派人尋找停辦的大學院校,在北京市規劃局郊區組負責人的協助下,選中了北京東郊京通公路北側第一機械工業部所屬的機械學院。1973年10月18日,人民日報社將《關於人民日報選址問題的請示報告》送到周恩來手裡,提到選址原因:“一是因為機械學院已經搬到陝西建校,現址沒有教學任務;二是該地距機場、車站和人民日報紙庫較近;三是人民日報現有建築面積9萬多平方米(王府井舊址),機械學院土地共約27公頃半(合412.5畝)。房屋面積共約11萬平方米,人民日報可全部搬入,只需新建3萬多平方米廠房和一部分職工宿舍,投資少,有發展餘地;四是該地環境安靜,有利於報社夜班工作同志的休息。”周恩來在報告上圈閱“同意”。至此,人民日報新址塵埃落定,就是如今位於北京東三環旁邊的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大院。

據統計,1950年至1974年,周恩來共為人民日報撰寫、審改各類文稿手跡863篇。他對經手的所有稿件極端負責,精益求精。

領導人與人民日報,一字一句總關情

周恩來審改1956年《人民日報》元旦社論的五次批示。

1960年10月12日,人民日報的社論送審稿中提到:“我國人民向來對美國操縱下的聯合國組織,決不抱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周總理將後半句改為“是有足夠認識的”。1962年11月11日,人民日報以觀察家名義撰寫的文稿裡說:“看來中國政府單方面的和平願望已經不能使尼赫魯先生回心轉意了。”周恩來把“已經不能”改為“很難”。

1972年5月10日,周總理看了人民日報送審的關於越南問題的評論後指出:“你們的評論說美國表示要從越南撤軍是騙人的鬼話。這樣講沒有留有餘地,不能這樣講,這是極左的話。現在看,它是要撤一點的。這是文風問題,不是說理方式。”周恩來要求人民日報評論在重大國際問題上除了正確闡明我國的立場態度外,還應該切實掌握宣傳分寸,不說任何過頭的話。

當時,周總理已經身患重病,還在百忙中審改人民日報稿件。1973年底,為審閱人民日報國際報道的年終專版,他從晚上一直看到第二天早晨6點。甚至在住院前一個月,他還為人民日報審閱了稿件。周總理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至今仍激勵著無數報人。

鄧小平4次為人民日報題字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對報刊事業提出了明確要求。他指出當代中國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但“沒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來搞建設”“希望報刊上對安定團結的必要性進行更多的思想理論上的解釋……要使我們黨的報刊成為全國安定團結的思想上的中心。”

領導人與人民日報,一字一句總關情

鄧小平經常閱讀人民日報,並多次為人民日報改稿。

從鄧小平親自為人民日報審改的文稿中,可以看出他對報刊要求之嚴格。在1953年10月29日人民日報社論《加強旺季徵收工作,保證完成國家稅收任務》的送審稿中,鄧小平加了一句話:“糾正那些只顧任務不顧政策的錯誤觀點和錯誤做法。”在1954年1月31日人民日報社論《踴躍購買經濟建設公債》的送審稿中,鄧小平也加了一句話:“必須切實照顧到購買者的經濟能力。”

鄧小平一生4次為人民日報題詞。在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創刊之際,時任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和晉冀魯豫軍區政治委員的鄧小平把毛主席提出的“為人民服務”5個大字題贈報社,指明瞭人民日報的辦報宗旨。到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創刊一週年時,他又題詞:“集中意志,集中力量全力擊敗蔣介石,爭取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事業的最後勝利!祝賀人民日報一週年。”1985年3月,人民日報海外版創刊,鄧小平題寫了“向海外朋友問好”。1988年6月15日,人民日報創辦40週年之際,他題寫了“人民日報四十週年”,表達了對人民日報的厚愛和期望。

領導人與人民日報,一字一句總關情

1985年3月,他為人民日報海外版創刊題詞:“向海外朋友問好!”

2011年4月11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江澤民為紀念江上青烈士百年誕辰而寫的一首詩文。

滿江紅

——江上青百年誕辰祭

自古英雄,憑蒼宇、江山點索。

酬壯志、鐵窗寒徹,泮池磅礴。

史嶺紅梅花瀝血,蘆溝曉月天飛鶴。

擎玉虹,魑魅冷相看,驚魂魄。

歌潁上,旗旆爍。驅稔寇,飆塵惡。

訴聲聲杜宇,孛星凋落。

春水綠楊風曼暖,秋山紅葉日彰灼。

清明日、持酒告先靈,神州躍。

江上青,原名江世侯,是皖東北抗日根據地奠基人之一。1939年7月29日,他遭到地主反動武裝伏擊,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年僅28歲。江上青是江澤民的叔父,他去世後,江世俊把自己的兒子江澤民過繼給了他。這首詩,表達了江澤民對先烈的追思,對革命英雄的緬懷。

領導人與人民日報,一字一句總關情

視察當天,江澤民發表了重要講話:

“歷史經驗反覆證明,輿論導向正確與否,對於我們黨的成長、壯大,對於人民政權的建立、鞏固,對於人民的團結和國家的富強,具有重要的作用。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

“近幾年來,人民日報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全面準確地宣傳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以及各項決策,反映人民群眾的偉大業績和精神風貌,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揮了重要的輿論引導作用,在全國報紙中確實起到了排頭兵作用。中央對人民日報的工作是滿意的。人民日報在人民群眾中贏得了信任和威望。希望大家珍惜這種信任和威望,不斷改進工作,把報紙辦得更好。”

胡錦濤在人民網強國論壇與網友互動

“各位網友,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胡錦濤總書記今天來到人民日報社了。過一會兒,他將通過人民網強國論壇同網友們在線交流。”2008年6月20日上午,人民網強國論壇版主“船山石”的帖子一發出,立即引起轟動。

彼時正是人民日報創刊60週年之際,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來到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並在人民日報社主辦的人民網“強國論壇”工作平臺,通過視頻直播同廣大網民在線交流。沸騰的強國網友們在兩分鐘內發帖超過200條,半個小時內的在線人數超過200萬人。截至當日14時,各大網站跟帖、留言近10萬條。直播時,胡錦濤說:“雖然我平時的工作比較忙,不可能每天都上網,但我還是抽時間儘量上網。我特別要講的是,人民網強國論壇是我經常上網必選的網站之一。”

領導人與人民日報,一字一句總關情

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報創刊60週年之際,胡錦濤到人民日報社視察工作,並翻閱新印出的人民日報。

“平時我上網,一是想看一看國內外新聞,二是想從網上了解網民朋友們關心些什麼問題、有些什麼看法,三是希望從網上了解網民朋友們對黨和國家工作有些什麼意見和建議。”

“網友們提出的一些建議、意見,我們是非常關注的。我們強調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因此做事情、做決策,都需要廣泛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集中人民群眾的智慧。通過互聯網來了解民情、匯聚民智,也是一個重要的渠道。”

在人民日報社考察時,胡錦濤發表了講話,他說:“當前,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還沒有根本改變,新聞輿論領域的鬥爭更趨激烈、更趨複雜。在這樣的情況下,新聞宣傳工作任務更為艱鉅、責任更加重大。”“人民日報具有輝煌的歷史、優良的傳統,一代又一代人為黨的新聞宣傳事業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一支黨和人民信賴的隊伍。希望人民日報的同志認真貫徹中央精神,加倍努力工作,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勤奮敬業,團結和諧,進一步把人民日報辦好,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