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皮”,扯的是什麼皮?

“扯皮”,扯的是什麼皮?

一件事情出了問題,幾個人來回推脫責任,這就叫“扯皮”。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扯皮”的解釋為:“毫無必要的爭論、推諉。如:經常扯皮會傷感情,沒完沒了地扯皮,把事情都耽誤了。”不過從字面上來看,問題就出來了。究竟是誰在扯,扯的又是什麼皮呢?

其實,“扯皮”原是制鼓時的一個行業用語。

“扯皮”,扯的是什麼皮?

古代衙門口兩側各立一鼓

升堂前擂之,以使人肅靜

舊時一些人家門口的抱鼓石

就是它的縮影

鼓在古代被視為神器,用途廣泛。音樂、戲曲、社火、報時、作戰、各種慶典都離不開它。舊時除部分少數民族的銅鼓、木鼓外,制鼓都離不開框架和皮張。鼓框多用木、竹和銅製作,鼓皮多用獸皮和蛇皮,其中以牛、豬、羊皮最佳。

其中有一道工序尤為重要,這就是釘鼓皮。一般大鼓、中鼓的鼓皮要多個助手參與才能完成。釘皮時,先將泡軟的皮張緊緊蒙在框架上,再由助手用力下拽,以便師傅釘釘。這裡的鼓釘是一種特製的大蓋釘,既能釘牢鼓皮,又作裝飾之用。

“扯皮”,扯的是什麼皮?

扯皮

此時,每釘一釘,師傅要喊一聲“扯”,提醒助手扯緊皮張,增強張力,防止皮張鬆弛。鼓皮扯得越緊張,做出的鼓面敲起來聲音才越清脆。此時,每釘一釘,師傅要喊一聲“扯”,提醒助手扯緊皮張,直到環繞一週全部釘完,所以也稱這道工序為“扯皮”釘釘。這就是“扯皮”一詞的由來。

“扯皮”,扯的是什麼皮?

生活中,面對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各色人等,扯皮的事自然多。那如何防止扯皮呢?

一是要學會“醜話說在前頭”。一開始就把該注意的事項和責任後果都講清楚,免得出問題後傷和氣,損人不利己。礙於面子和虛榮,總感覺一開始就談責任講後果,好像不信任對方,所以該講清的話不好意思講,該籤的字不好意思籤,結果出現問題對方不認帳,讓你有口難言,反而感覺對方是小人。很多扯皮的事就是這麼扯起來的。

二是要學會拉開距離,創造解決問題的空間。遇到扯皮的事,如果針尖對麥芒,永遠無休止,扯來扯去只會誤了工作,傷了感情。要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退一步海闊天空。因為,主動退讓一步,就拉開了距離,可以更加清楚和完整地看清自己,看清對方,找準問題的所在,找到解決的辦法。你退了,相當於對方也退了,實際上這才是真正的“以退為進”,利於問題的解決。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你也獲得瞭解決問題的主動權,身邊人們的理解,以及對方的尊重,何樂而不為?

三是學會把複雜問題簡單處理。面對複雜的扯皮事,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要學會示弱,要學會吃虧,要學會大度,要學會“難得糊塗”。尤其是上級與下級、機關與基層出現扯皮的事,上級要主動擔責,機關要主動擔責,本來站的就不是一個高度,何必爭執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