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裝尾翼的那些人,是真懂車還是純犯二?

加裝尾翼的那些人,是真懂車還是純犯二?

不知你還記得小時候玩的四驅車嗎?

加裝尾翼的那些人,是真懂車還是純犯二?

動畫片中的主要的那幾款車,似乎都有一個共同點——一個大大的尾翼。在那個心智懵懂的年齡,這些動畫片或者玩具似乎潛移默化的告訴我們:最棒的車都是帶尾翼的!

加裝尾翼的那些人,是真懂車還是純犯二?

長大後,現實更加印證了這個觀點,好像“尾翼”這個東西是性能車或跑車的專屬,和普通家用車挨不著邊。

加裝尾翼的那些人,是真懂車還是純犯二?

即使家用車用上原廠尾翼,也是廠家特別推出的性能版車型。常見的比如老款的明銳RS或者思域Si。但論拉風度,就平庸許多了。

加裝尾翼的那些人,是真懂車還是純犯二?

要論拉風,尾翼當然越誇張越好。山姆大叔就曾用584mm高的超級尾翼,現實演繹什麼叫做“雙柱擎天”!(汙)

加裝尾翼的那些人,是真懂車還是純犯二?

這就讓有些車主相信,先天不足後天能補。於是在某些地方,山寨殺馬特洗剪吹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而當你開著改裝尾翼後的車,盼望著路人仰望的小眼神時,卻往往收穫了成噸的白眼和指指點點。

車手們用命換來的尾翼?

和很多汽車上的技術一樣,尾翼也和航空工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加裝尾翼的那些人,是真懂車還是純犯二?

在現代飛機的機翼上,一般把對應部分稱作為“擾流板”(Spoiler),起到對空氣氣流整流的作用,其中“地面擾流板”主要能讓飛機產生強大的下壓力。在飛機降落期間,他們高高豎起,把飛機牢牢得“按”在了跑道上,以防止飛機“剎車”太猛,發生整機空翻事故,同時也能減小機翼產生的升力以增加剎車成效。

此外還有“飛行擾流板”,負責在飛行過程中對方向的微調,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加裝尾翼的那些人,是真懂車還是純犯二?

60年代可以說是F1歷史上最瘋狂的年代之一,1960到1969年十年間,先後9位F1賽車手車禍身亡,其中包括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天才吉姆·克拉克(Jim Clark)。作為英國的英雄,送喪當天,無數年輕的女車迷將吉姆的靈車用白色的玫瑰淹沒,而披頭士樂隊的約翰·列農在葬禮上演唱了著名的《昨日》(Yesterday)。

加裝尾翼的那些人,是真懂車還是純犯二?

高發的事故同時也奠定了現代F1的雛形,各個車隊開始緊鑼密鼓採用新科技杜絕隱患,汽車尾翼也被首次使用在這些F1賽車上,效果不錯的它們緊接著又用到了房車賽車上,最後才慢慢普及到了民用車設計上。

加裝尾翼的那些人,是真懂車還是純犯二?

試想,在沒有尾翼的幫助下,大馬力賽車一腳油門下去,很容易發生所謂的“抬頭”,如果賽車的車頭本身自重不夠,沒能馬上壓下去,一場後空翻事故是避免不了的。當然,如果車頭給了太多的重力分配,過彎的時候又會“推頭”。所以至今,人們仍然把前後50:50的重量比奉為黃金比。

加裝尾翼的那些人,是真懂車還是純犯二?

在當代某些更為極端的比賽,比如老美的直線加速賽,動輒4位數的馬力就更容易發生失控事故。注意除了尾翼,這些車甚至還帶有“前翼”,雖然會進一步增加風阻、損失動力,但在安全面前這有什麼不可犧牲呢?

加尾翼=氣死車身設計師?

說回轎車領域,汽車在大規模生產前,都曾做過大量的反覆試驗論證,部分有條(鈔)件(票)的車企,還會做風洞試驗,如果普通家用車能做到一臺豪車的風阻係數,廠家還會添油加醋做大肆的宣傳,好像你花了十幾萬就買了臺私人飛機一樣……

加裝尾翼的那些人,是真懂車還是純犯二?

普通家用車的風阻係數一般在0.3~0.4之間,不過因為現代汽車普遍都採用流線型車身+楔形車頭的設計,所以即使算上豪車跑車,他們風阻係數間的差別也不大,比如像GTR的風阻才0.26。另外,到了一定是程度,廠家每降低0.01的係數都是舉步維艱的。

加裝尾翼的那些人,是真懂車還是純犯二?

汽車設計師有時候絞盡腦汁想出來的低風阻造型,你加一個擾流板可能就一筆勾銷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如之前所說,一旦增加了尾翼,行駛中的汽車會像機翼一樣,改變整個車頂到車尾的氣流,形成一個遍佈車寬面的向下壓力。這樣能夠增加車輛的抓地力,有效降低家用車在高速過彎的時候發生側翻隱患。但與此同時,車胎受到的壓力也會變大,油耗理所當然也會大大增加。

加裝尾翼的那些人,是真懂車還是純犯二?

研究顯示,在車速為100km/h時,車輛60%的動力輸出用於抵抗風阻,風阻係數每下降10%,普通燃油汽車油耗會下降3%、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會增加10km。再舉個極端點的例子,F1賽車的迎風面積那麼小,跑起來風阻係數卻能高達0.6~1.3,相當於普通家用車的兩倍!為啥?尾翼大呀!

因此,風阻係數對於節油至關重要。你在改裝店花幾百上千改個尾翼,草率地那麼一加,百公里油耗分分鐘上20,氣死設計師就算了,月底的荷包都要欲哭無淚。而且望著一路開一路堵的市區路況,尾翼再好也是暴殄天物啊!

為啥很多車還是加尾翼?

當今豪車和跑車仍舊大量採用尾翼,乃是油耗向性能妥協的必然結果。廠商的邏輯是:你都一擲千金買我車了,肯定不差那麼點油錢,我必須給你最好的駕駛操控體驗。

話雖這麼說,但不同廠商、國別也存在區別,比如提倡環保的歐洲車對尾翼的態度相對審慎,(90年代的)日系車卻把尾翼當成賣點。

加裝尾翼的那些人,是真懂車還是純犯二?

如果在一定需要的情況下,怎麼設計一個高效又節油的尾翼,成了是設計師的“終極難題”,目前有以下幾種解決方案:

傳統式尾翼

加裝尾翼的那些人,是真懂車還是純犯二?

高性能跑車們仍舊那麼玩著。不僅招風,還能“招風”。

一體式尾翼

加裝尾翼的那些人,是真懂車還是純犯二?

家用車(各系都有)目前大量使用這種“鴨尾式”設計,能產生高速下壓力的同時,對油耗影響微乎其微。

隱藏式尾翼

加裝尾翼的那些人,是真懂車還是純犯二?

德系BBA等豪華車越來越多的採用隱藏式尾翼,只有在用到時,才會彈出,不過翹起角度有限,使用起來肯定不如傳統的大尾翼管用。

接近完美的方法

加裝尾翼的那些人,是真懂車還是純犯二?

以保時捷最新款帕納梅拉和最新款賓利歐陸GT為代表,不得不承認這樣的設計才是未來。

最後引用下拓海他爸的話:

“你加那麼大個尾翼,難道能飛起來麼?”

加裝尾翼的那些人,是真懂車還是純犯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