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要特別關注自己的血管病變

糖友要特別關注自己的血管病變

糖尿病作為三大慢性病之一,想必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對於糖尿病的危害,能夠充分認識的就不多了,尤其是個別“糖友”,認為沒有不適就不用控制血糖,殊不知,等到不適就一切都晚了,這其中一個很嚴重的併發症就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

什麼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是糖尿病血管併發症的一部分,主要指下肢動脈病變,雖然不是糖尿病的特異性併發症,但糖尿病患者發生下肢動脈病變的風險較非糖尿病患者明顯增加,使下肢血管病變的發病年齡更早、病情更嚴重、病變更廣泛、預後更差。下肢動脈病變是外周動脈疾病的一個組成成分,表現為下肢動脈的狹窄或閉塞,糖尿病患者由於代謝不正常和血流動力學,血液流變學改變容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隨著患者的血糖增高,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性就會增加。

在2型糖尿病病人,糖耐量低減病人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比正常人要高。在糖耐量正常的情況下,其心臟病的發生率為6.3%,而在糖耐量低減或II型糖尿病患者中,心臟病的發病率要提高到23.6%和29.5%。

糖友要特別關注自己的血管病變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會有什麼後果?

眾所周知,一旦動脈堵塞,血液就無法通過抵達相應組織,它們營養的器官組織就可能出現缺血,甚至壞死。大家常說的冠心病、腦梗塞,就是因為心臟和大腦的動脈病變引起的。而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在發病原理上,與這類心腦血管疾病相似。當這種情況發生在下肢動脈時,腿腳的皮膚、肌肉以及神經缺乏足夠的血液供應,會出現皮膚破潰、神經病變,同時糖尿病足以及截肢的風險會明顯增加。

相應的,如果糖尿病病人出現了下肢血管病變,就應該及時去篩查腦血管、心血管,因為,這些病變往往並存!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會有什麼表現?

在病變早期,大部分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症狀。研究表明只有10%~20%的患者會出現以下症狀:行走後腿腳疼痛、酸脹,休息後好轉,方可繼續行走,主要是由於下肢血管硬化,導致血管腔狹窄、閉塞,在運動時肌肉會收縮,狹窄的血管腔不能供應足夠的血液,使得缺血的症狀加重,表現為“腿疼、走路瘸”的症狀。如果休息一會,肌肉放鬆、血運好轉了,疼痛就會減輕或消失。如此反覆,醫學界管這種現象叫做“間歇性跛行”,是外周動脈缺血性疾病的典型表現。另外還有趾甲粗糙易折斷,腿腳皮膚常常乾冷龜裂;腿腳發涼,特別是抬高腿腳時皮膚髮白,足背動脈搏動減弱等症狀。

糖友要特別關注自己的血管病變

疾病進展到中晚期,這些症狀就愈發明顯,甚至在休息時,也會出現腿腳疼痛不適,甚至破潰、壞疽。

如此可怕,如何預防?

根本目的在於預防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進展,預防心血管事件,預防缺血導致的潰瘍和肢端壞疽,兼以改善間歇性跛行。

首先,嚴格控制危險因素,即糾正不良生活方式,如戒菸、限酒、控制體重。嚴格控制血糖、血壓、血脂等。血糖控制目標為空腹血糖4.4~7.2mmol/L,餐後2小時血糖<10mmol/L,糖化血紅蛋白<7%;血壓控制目標為<140/80mmHg;血脂控制目標為LDL-C<2.1mmol/L,這樣有助於防止或延緩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發生。

年齡5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合併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者,如無藥物禁忌證,都應該口服阿司匹林以預防心血管事件。建議應用小劑量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劑量建議為75~100mg/d,對於阿司匹林過敏者或合併有潰瘍者,服用氯吡格雷。

糖友要特別關注自己的血管病變

50 歲以上確診的糖尿病患者,應該常規進行下肢動脈病變的篩查。

(血管外科 張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