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专项行动同步进行 洱海开启“升级版”治理周期

多个专项行动同步进行 洱海开启“升级版”治理周期

苍山如屏缠玉带,洱海似镜映明月。

随着洱海流域人口增加和城镇化的发展,对洱海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洱海的保护治理也与此相伴随。公开数据显示,过去5年时间,大理州接待游客的数量从2011年的1500多万人次飙升至2016年的3800多万人次。井喷式的旅游发展,很快暴露出沿海乡镇村落早期规划的不合理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的缺陷。加之岸带碎片化,没有形成连续的湖滨生态岸线,湖滨带应该发挥的污染物截、蓄、净等生态功能严重削弱。

十米深的湖水缔造了洱海幽蓝的本色,也意味着缓慢的水体更新周期。彼时,洱海水质已处于由中度营养向富营养化转变的重要转折点。2016年底,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治理洱海”的要求。2017年1月,大理州委、州政府启动实施了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2017年3月,大理市政府发布通告,要求洱海流域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内的餐饮客栈一律暂停营业。

这一次,大理迎来了史上最严厉的洱海治理令。通过全力以赴推进依法治湖、科学治湖、工程治湖、全民治湖和网络化管理,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抢救模式攻坚战全面打响。内容包括流域“两违”整治、村镇“两污”整治、面源污染减量、节水治水生态修复、截污治污工程提速、流域执法监管。截至目前,整个“十三五”期间,用于洱海保护和流域生态修复的资金将超过200亿元。

七大行动重要一点就是要清水入洱海,四水(厕所水、厨房水、养殖水、洗刷水)去场池。处于富营养化初期的湖泊洱海的污染负荷主要来自入湖河流,流域面源污染通过入湖河流输入湖泊主体。为此,大理在入湖河道增设了17个拦污闸,实施入村入湖水源净化工程,有效收集处理村内污水,避免生活污水、农田废水直接排入洱海。通过对功能填料、跌水充氧与微生物氧化、潜流湿地等技术组合应用,形成了分层生物滤池污水处理工艺。

截污治污工程全面提速。洱海流域截污治污工程计划新建和改扩建污水处理厂超过10座,新增污水处理量接近7万方/日,建设环湖截污主干管达到90公里左右。其中,一期工程目前投资完成76.7%,力争12月底前完成喜洲、双廊、挖色、上关污水处理厂建设,2018年4月底前完成古城、湾桥污水处理厂建设。洱海环湖截污二期工程则将在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下,计划于2018年6月30日前全面完成,争取早日实现环湖截污全覆盖。

洱海保护格局从“一湖之治”到 “生态之治”转变,保护方式从“以保护为主”向“防治结合”转变。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从2014年起州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在全州范围内每年建设100个州级“三清洁”示范村。每年在洱海的日常管理上投入2亿多元,设立了村庄保洁员、滩地管理员、河道管理员,实行“户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四级垃圾转运。

然而,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的压力仍然巨大,洱海保护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值此背景,《大理市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方案》将于6月30日起正式实施。洱海保护治理将划定15米绿线和100米红线,旨在拓展洱海湖滨缓冲空间,实现有效物理隔离,削减现有湖滨污染负荷。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确定实施,项目范围内的土地、房屋及附属建设都将有偿征收。

“蓝宝石”洱海正在恢复常态。通过采取一系列组合拳措施,目前影响洱海水质的主要指标呈现下降的趋势,洱海治理正朝着积极的、目标导向的正向性方向发展——2017年有6个月的水质达到了Ⅱ类,2018年1至5月达到了Ⅱ类。接下来,如何恢复洱海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是摆在当前治理的重要课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