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專項行動同步進行 洱海開啟“升級版”治理週期

多個專項行動同步進行 洱海開啟“升級版”治理週期

蒼山如屏纏玉帶,洱海似鏡映明月。

隨著洱海流域人口增加和城鎮化的發展,對洱海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同時,洱海的保護治理也與此相伴隨。公開數據顯示,過去5年時間,大理州接待遊客的數量從2011年的1500多萬人次飆升至2016年的3800多萬人次。井噴式的旅遊發展,很快暴露出沿海鄉鎮村落早期規劃的不合理以及基礎設施落後的缺陷。加之岸帶碎片化,沒有形成連續的湖濱生態岸線,湖濱帶應該發揮的汙染物截、蓄、淨等生態功能嚴重削弱。

十米深的湖水締造了洱海幽藍的本色,也意味著緩慢的水體更新週期。彼時,洱海水質已處於由中度營養向富營養化轉變的重要轉折點。2016年底,雲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採取斷然措施開啟搶救模式保護治理洱海”的要求。2017年1月,大理州委、州政府啟動實施了洱海保護治理“七大行動”。2017年3月,大理市政府發佈通告,要求洱海流域水生態保護區核心區內的餐飲客棧一律暫停營業。

這一次,大理迎來了史上最嚴厲的洱海治理令。通過全力以赴推進依法治湖、科學治湖、工程治湖、全民治湖和網絡化管理,大理州洱海保護治理搶救模式攻堅戰全面打響。內容包括流域“兩違”整治、村鎮“兩汙”整治、面源汙染減量、節水治水生態修復、截汙治汙工程提速、流域執法監管。截至目前,整個“十三五”期間,用於洱海保護和流域生態修復的資金將超過200億元。

七大行動重要一點就是要清水入洱海,四水(廁所水、廚房水、養殖水、洗刷水)去場池。處於富營養化初期的湖泊洱海的汙染負荷主要來自入湖河流,流域面源汙染通過入湖河流輸入湖泊主體。為此,大理在入湖河道增設了17個攔汙閘,實施入村入湖水源淨化工程,有效收集處理村內汙水,避免生活汙水、農田廢水直接排入洱海。通過對功能填料、跌水充氧與微生物氧化、潛流溼地等技術組合應用,形成了分層生物濾池汙水處理工藝。

截汙治汙工程全面提速。洱海流域截汙治汙工程計劃新建和改擴建汙水處理廠超過10座,新增汙水處理量接近7萬方/日,建設環湖截汙主幹管達到90公里左右。其中,一期工程目前投資完成76.7%,力爭12月底前完成喜洲、雙廊、挖色、上關汙水處理廠建設,2018年4月底前完成古城、灣橋汙水處理廠建設。洱海環湖截汙二期工程則將在保證工程質量前提下,計劃於2018年6月30日前全面完成,爭取早日實現環湖截汙全覆蓋。

洱海保護格局從“一湖之治”到 “生態之治”轉變,保護方式從“以保護為主”向“防治結合”轉變。實施“千村整治百村示範”工程,從2014年起州財政每年投入1000萬元,在全州範圍內每年建設100個州級“三清潔”示範村。每年在洱海的日常管理上投入2億多元,設立了村莊保潔員、灘地管理員、河道管理員,實行“戶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四級垃圾轉運。

然而,洱海流域水環境承載的壓力仍然巨大,洱海保護治理形勢依然嚴峻。值此背景,《大理市洱海生態環境保護“三線”劃定方案》將於6月30日起正式實施。洱海保護治理將劃定15米綠線和100米紅線,旨在拓展洱海湖濱緩衝空間,實現有效物理隔離,削減現有湖濱汙染負荷。洱海流域湖濱緩衝帶生態修復與溼地建設工程確定實施,項目範圍內的土地、房屋及附屬建設都將有償徵收。

“藍寶石”洱海正在恢復常態。通過採取一系列組合拳措施,目前影響洱海水質的主要指標呈現下降的趨勢,洱海治理正朝著積極的、目標導向的正向性方向發展——2017年有6個月的水質達到了Ⅱ類,2018年1至5月達到了Ⅱ類。接下來,如何恢復洱海的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是擺在當前治理的重要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