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小鎮之美

蒋勋:小镇之美

勳衣草丨蔣勳美學社

後臺回覆“音頻”收聽蔣勳老師精選合集音頻

關注

我希望能夠提醒大家不要只是關心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一個人的生活空間,絕對不應該小到只有二十坪、三十坪,只是自己的家。當你把門推開以後,門外面的世界也都是我們居住的空間。

我特別希望大家能夠開始回憶自己去過的小鎮、一些小城市、小鄉村,甚至是大都會,它們到底留給我們什麼記憶。可能很多人去過紐約、倫敦、羅馬、東京、上海,我們稱作“大都會”。大都會的人口都超過四五百萬以上,巴黎、上海可能已經超過一千萬人。會有這麼多人密集生活在一個城市當中,絕對是工商業發達以後產生的現象。

大家聽過一句話吧,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意思是大概距離現在兩千年以前,羅馬算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約有一百萬人口。為什麼條條大路都要通到羅馬,當然是要解決這個大城市的交通問題。

蒋勋:小镇之美

△羅馬競技場

羅馬最有名的古代建築之一,就是競技場,約建於公元1世紀。我一直認為羅馬競技場是人類第一個巨蛋,因為它是圓形建築,只有圓形建築才可能讓不同的人同時從不同的門進出,有效解決建築物周邊的空間環境問題。

羅馬時代這個競技場常常有很多活動,譬如說人獸搏鬥或角鬥士間的競技,可以容納的觀眾人數是多少?我想大家知道也許會蠻驚訝的,全部可以容納五萬人。大家想想看,今天不管在臺北或高雄,恐怕都還沒有一個建築物可以放進五萬人。競技場的底層之所以設計這麼多的拱門,是要讓五萬人分別從四五十個不同的門進出,所以每一扇門平均分擔了進出場人數,不會擠在一起。表演活動開始前的十分鐘左右,我們叫作“尖峰時間”,大部分人都會在那個時刻進場;如果建築空間沒有考慮到對尖峰時間的控制跟設計的話,同時到達的人士會立刻壅塞在入口處。

最近有一個朋友去勘察一個新蓋好的表演場所,設在大樓內的十一樓。我特別強調在十一樓,表示爬樓梯很耗時,大家必須搭乘電梯。可是這個容納一千人左右的表演場所,只配備一部容量五人的小電梯。所以我的朋友勘察時便計算著,如果晚上七點開演前同時有一千人要進場,大家排隊等待電梯上褸的話,電梯要上上下下多少次?但是如果不做計算,所有人就等在那裡,無法改善情況。

蒋勋:小镇之美

所以我想這裡面就牽涉到居住的空間品質,不只是自己的居家,也包含著我們所生活在這個都市當中,是如何設計規劃一切的。剛才提到的大都會,英文所謂Metropolitan,例如今天的東京,去過的朋友一定對尖峰時間東京地鐵的擁擠印象深刻。大都會必須要用空間規劃的方法紓解所有的人潮,否則這個城市一定會發生問題。

我覺得高雄和臺北人口眾多,也可以稱作大都會了,可是它們周邊所有的設施、都市的規劃,有沒有配合大都會的設計?

譬如說這兩個城市過去在沒有地鐵的狀況下,並未設計出便利快速的大眾交通系統,於是人、車根本沒有辦法移動,塞車苦不堪言。所以現在很多大城市非常重視都市規劃,如果沒有完善的都市規劃,即使個人的家弄得很漂亮,也還是有所缺憾。

在這個單元裡,我們第一個強調先把自己的家整理好,你願意回家,你有一個美好溫暖的家。

第二項談到,你能夠從自己的家擴大到對社區的關心,所以社區裡面垃圾不會亂倒,有比較好的自然環境,鄰里之間互動熱絡,這才是一個人性的空間。

蒋勋:小镇之美

在最後“住”的這一部分,我們希望觀點能夠擴大到一個大都市,我們跟這個都市都有息息相關的感情在裡面,並非只是把這麼多人放在一起,最後大家在這個都市裡都變得彼此陌生,甚至彼此憎恨。

我用到“憎恨”,也許有人會覺得話說“重”了一點,可是我的意思是,我發現在很多的大都市裡,人跟人是彼此害怕的。

1970年代我要去紐約前,朋友一一警告我說,傍晚四五點以後就不要走在街上,因為一定有人會來搶劫。還沒到那個城市,我得到的所有信息都已經是恐懼的、害怕的;結果到了紐約以後,走在任何一個地方,看到任何一個人,我都心生防範,擔心這個人會不會來搶劫。

雖然這種感覺讓我很不舒服,可是我沒有辦法,因為大都市好像已經構成了人跟人之間一種排斥現象。如果是這樣的狀況,你即使把家弄好了、社區弄好了,最後都市的居住品質也提升不起來。

所以我特別希望在居住環境的品質裡,大家能夠體認到居住環境最後的目的,是為我們締造一個美好的城市。

蒋勋:小镇之美

蔣勳老師用質感聲音,帶你一起發現文學之美,生活之美。願你在喧囂時代,與偉大的靈魂在書中相遇,找回最純粹的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