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有其二,周文王剪除了哪些商朝羽翼?

地圖帝

攻滅邘[yú]、耆[qí]、崇這三個諸侯,打到商朝家門口了。

公元前1100年,西伯侯姬季歷討伐戎狄得勝來到商朝殷都。商王文丁賜地三十里,玉十珏、馬八匹。當姬季歷志得意滿,卻被文丁所殺。

文丁為何先嘉姬季歷之功而後殺之?概括起來四個字:功高震主。

姬季歷的父親姬公亶父,因被犬戎所逼,率領族人走下隴東高原,在岐山腳下建立城邑。姬姓家族也從一個遊牧民族,開始向農耕民族轉變。

姬公亶父有三子,分別是:姬太伯、姬虞仲、姬季歷。其中第三子姬歷最為能征善戰,他曾協助商朝討伐犬戎、鬼戎、燕京之戎、餘無之戎、始乎之戎、翳徒之戎,商朝西部與北部之戎狄,幾乎討了個遍。

姬公亶父很早就確立繼承人為第三子,姬季歷即位後不負眾望,在商王武丁時期,因功封為西伯侯。

商王武丁是個中興之主,多次御駕親征,北邊的鬼方(今內蒙古烏蘭察布以北)、土方(今內蒙古涼城地區)、舌方(今內蒙古大青山以北)等方國,就是在武丁之後不見載於史冊。

圖-商王武丁北伐鬼方等戎狄

武丁之妻婦好,徵土方親率一萬三千勇士,徵屍方將其從歷史上抹去,徵巴方殺入四川盆地。商朝疆域西起西海(青海湖),東至海濱(東海),北及大漠,南逾江漢,史稱“武丁中興”。

商王武丁時代,姬季歷不過是眾多勇將中的一員。然而武丁駕崩後,商王文丁卻愈發駕馭不了西伯侯。

姬季歷在討伐戎狄之時,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擴張領土範圍,到帝乙晚年,周國的疆域不但包含關中大部分地區,甚至滲透到河東地區,逼近商朝的核心區域。

商王文丁晚年身體每況愈下,姬季歷卻仍然大殺四方。文丁自感時日無多,在駕崩前夕,招姬歷殺之,是為繼任者帝乙消除隱患。

然而姬歷之死並未讓周國一蹶不振,更沒有產生爭奪繼承權的內鬥。周人同仇敵愾,西伯侯姬昌為其父報仇,屢次起兵東侵。

如果說周國攻滅隴東高原上的密(今甘肅靈臺),是消除後顧之憂,那麼攻滅邘[yú]、耆[qí]、崇這三個諸侯,就真的撼動了商朝根基。

姬昌即位第一年,將都城從岐山腳下遷到灃水西岸的豐京(今山西西安西南)。向東推進約100公里,吹響復仇號角。

姬昌即位第二年,滅邘國(今河南沁陽),改國在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位於黃河支流沁河之上,距離殷都(今河南安陽)並不遠,距後來商紂王的都城朝歌(今河南淇縣)更近。

姬昌即位第五年,滅耆國(今山西長治),改國在太行山上,對商朝所在的華北平原有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

姬昌即位第六年,滅崇國(今河南洛陽嵩縣),該國在洛陽西南部,背靠伏牛山,位於黃河支流伊水之上。

崇國是商朝很重要的諸侯,實力並不弱,一直與周國不睦。姬昌起三軍猛撲崇國,雖損失不下,卻也一舉將其滅國。周國有三軍,每軍一萬兩千五百人,三軍共三萬七千五百人。

此戰獲勝,驕縱的情緒蔓延周軍,修整旬月之後,傷殘之兵留守,兩萬四千餘人沿伊水東進,意在一舉攻克殷都。

然而還沒到黃河,就遭遇商軍王師一個旅。商朝軍隊分為王師和戎守軍,戎守軍負責各大城邑的防禦,王師負責征戰。王師編制是三個師,每個師一萬人。師的統帥有千人護衛,再加上三個三千人的旅,旅以下有大行、行、什。

婦好最多曾率一萬三千王師,這是一個師加一個旅的軍隊,超過商朝王師四成的兵力,也只有王后能有此兵權。

圖-周文王剪除商朝羽翼

商朝王師兵員來自戎守軍的精銳,戰力強勁。周軍兩萬四千餘人遭遇商軍王師三千人,結果是兩敗俱傷。商軍將士驍勇,其戰車、騎兵、步兵配合嫻熟,軍陣緊密,非周軍所能匹敵。

此戰對姬昌打擊巨大,商朝王師有九個旅,損失一個旅很快就能補全編制。周國三軍在兩戰之中損失兩萬餘人,這是要數年才能彌補的。經歷此戰的周軍生還者,都有劫後餘生的感覺,此後幾十年,商軍強大戰力的陰霾,始終籠罩在周人心頭。

既然商軍戰力如此強勁,商王帝乙為何不再調幾個旅來,一舉滅亡周國呢?

夏商兩朝都將東夷人視為最大的敵人。由於歷史原因,東夷人自認是華夏正統,他們本該接替禹帝禪讓為天子的。

即使在商王武丁時期,商朝與東夷也不過是互相牽制。自武丁之後,東夷與商朝頻繁交戰,商朝王師三師九旅幾乎全都耗在東部前線。如果不是立刻就要亡國,商王帝乙不可能調動更多王師來對付周國,當然商朝的戎守軍隊也不會輕易調動。

此戰之後,商周之間進行拉鋸談判。結果姬昌承諾有生之年不再東進,已經佔領的邘、耆、崇等諸侯國領土也不歸還。雙方各退一步,將衝突擱置到下一代。


地圖帝

用翦除,這是後人的歷史觀,未必反映原歷史社會現象。有關這一時期的歷史原貌,在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的個人需求解讀下,多數觀點是失真的。多從逸周書和竹書紀年兩書分析還原。當然,還得解讀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這一點需要從周原甲骨中去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