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长在沙漠里的山珍,素有“戈壁之珍”、“黑色金子”等美誉

发菜:与荒漠相伴的高原之珍

汪鹤年

这是长在沙漠里的山珍,素有“戈壁之珍”、“黑色金子”等美誉

在自然界,最古老又最庞大的家族,大约要算是其品种多达27000多种的藻类植物。而且其大小悬殊,最小的直径只有1~2微米,肉眼看不到,而最大的却长达60多米。如发菜与海带便是大小悬殊的本家兄弟。不过,海带托身大海,发菜却遁迹荒漠。

发菜,学名“含珠草”,属蓝藻门念珠藻科,为构造比较简单的陆生低级隐花野生藻类植物,近年亦有人工栽培。它生长在荒漠或半荒漠的草原上,贴地生长在荒漠胶状植物的下面,偶尔也生长在溪水之中,故叫地毛。因其藻体细长,风干后紧缩成团,呈网丝状,蜷曲蓬松,状如妇女散乱的乌发,故名发菜,也称龙须菜。宁夏人习惯称之为头发菜、地毛菜;蒙古族亲切地唤它“嘎吉力乌苏”,意为“土地的头发”。也有的地方称仙菜、净地毛、地耳筋、毛菜、旃毛菜、发藻、干苔,等等。

因性喜高温干旱,且耐寒,还喜欢在昼夜温差悬殊的环境中生存,又对钙质土和湿度等有着特定的要求,故发菜仅生长在宁夏中部和内蒙古西部等地的荒漠、半荒漠的地表之上,往往爬附于荒地、岩屑周围的土表和草丛中。作为一种生长地域有限的名贵山珍,发菜因素有“高原之珍”、 “戈壁之珍”、“黑色金子”、“野菜之王”等美誉。

这是长在沙漠里的山珍,素有“戈壁之珍”、“黑色金子”等美誉

发菜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我国,主要产于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甘肃等地区,以宁夏的产量最多,质量也最好,为宁夏传统“五宝”中最名贵的“黑宝”。

发菜具有滑、柔、嫩、脆、润等特点,它清香如莼菜,鲜嫩如口蘑,细洁如燕窝,韧柔如叶状地衣。新鲜的藻丝呈蓝绿色,或橄榄色,风干后即变成暗黑色,酷似人发。用它制成的菜肴,风味独特,别具一格,又因其与“发财”谐音,故成为人们最珍视的喜庆宴席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这是长在沙漠里的山珍,素有“戈壁之珍”、“黑色金子”等美誉

发菜是名贵山珍之一,也是一种高档的营养品。它含有的蛋白质是枸杞的4倍。其铁、钙、锰、铜等矿物质含量为鸡蛋的6倍,特别是碘的含量为一般食物所罕见。它还含有人体所需的七种氨基酸,其含量都高于大米和小麦,特别是精氨酸的含量高于猴头菌5倍。此外,还含有海腥酮、蓝藻叶黄素、藻蓝素和别藻蓝素等。

发菜性味甘寒,无毒。具有清热消滞、软坚散结、理肠除垢、怡容美颜等功效。《金峨山房药录》就有“发菜美容颜,益妇人,开心智,化痰消瘿,平肝熄风”之说。

发菜在我国的食用历史也很悠久。有人推测,《史记》中记载的因出使匈奴,被扣在青海牧羊19年的苏武,就是靠吃这种野菜才活下来的。所谓“渴饮雪,饥吞旃”中的“旃”,并不是人们所说的“羊皮毡”,而是这种又有“旃毛菜”之称的发菜。

这是长在沙漠里的山珍,素有“戈壁之珍”、“黑色金子”等美誉

到了唐代,发菜已成为京都长安富人家常见的佳肴。相传,当时长安有位名叫王元宝的商人,就特别爱吃发菜,几乎每餐必食。多年后,他竟成为国中巨富。唐李亢《独异志》在记及其富可敌国时,就举有一例:“唐富人王元宝,玄宗问其家财多少?对曰:‘臣请以一缣系陛下南山一树,南山树尽,臣缣未穷。’”于是,王元宝因吃发菜而得以巨富的传闻不胫而走,争相仿效之余,发菜自然是身价百倍了。一些达官富豪操办宴席,开席的头道大菜便是状如金钱的“酿金钱发菜”,以图吉利。

尽管有这些推测和传说,但因一直未见诸确凿的文字记载,只能使人半信半疑。倒是清初的李渔,在其撰写的《闲情偶记》中,终于为我们掀开了发菜那神秘的面纱:“菜有色相最奇,而为《本草》、《食物志》诸书之所不载者,则西秦所产之头发菜是也。予为秦客,传食于塞上诸侯。一日脂车将发,见炕上有物,俨然乱发一卷,谬谓婢子栉发所遗,将欲委之而去。婢子曰:‘不然,群公所饷之物也。’询之土人,知为头发菜。浸以滚水,拌以姜醋,其可口倍于藕丝、鹿角等菜。携归饷客,无不奇之,谓珍错中所未见。此物产于河西,为值甚贱,凡适秦者皆争购异物,因其贱也而忽之,故此物不至通都,见者绝少。”此段文字中至少说清了三个问题:作者在西秦(指今甘肃、青海一带)作客时,曾收到当地地方官馈赠的发菜,可见,发菜是当地的重要土产;而长期生活在江南的作者,竟一度误认作头发,足见发菜在南方一带十分稀少,少有人知;土人所告知的“浸以滚水,拌以姜醋”的吃法,明显地带有凉拌菜的特点,而这正是当时的主流吃法。

这是长在沙漠里的山珍,素有“戈壁之珍”、“黑色金子”等美誉

但为人始料未及的是,在产地“为值甚贱”的发菜,一旦为内地人所认识,很快便跻身于名菜之列。此后未久,时称龙须菜的发菜便与海参、大口蘑、川竹笋、赤鳞鱼、干贝、蛎黄(鲜蚝)、乌鱼蛋(墨鱼卵)一起被誉之为 “清代下八珍”。

据说,慈禧太后也好这一口。清代德龄女士所著《御香缥缈录》,在谈到慈禧在火车上所吃的菜品中,就提到发菜。尽管德龄对发菜的滋味美在何处抱着一种质疑的态度,但她又不得不承认:“只有把它截断了,混在猪肉里煎炒,倒很有几分特殊的风味。”

这是长在沙漠里的山珍,素有“戈壁之珍”、“黑色金子”等美誉

民国时期,发菜更为人所重。当时,在一些权贵富商的宴席上,用发菜和鸡脯肉为主料酿制而成,并切成圆片,形如古钱币的“金钱发菜”,便成为人们相当看重,逢宴必点的首道佳肴。

这种富有吉祥内涵的发菜,至今仍受到人们,特别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厚爱,不惜重金购买作为馈赠亲朋或制作佳肴的食材。它往往与海参、燕窝、猴头相伴为伍,出现在豪华宴席上。由于需求量大,而产量又十分有限,这种含有胶质,具有固化土表,可防水土流失的戈壁卫士,遭受到过度的滥采,使草原生态受到极大的破坏。因此国家禁止采集发菜,并取缔发菜贸易。

这是长在沙漠里的山珍,素有“戈壁之珍”、“黑色金子”等美誉

幸好,人工养殖的发菜填补了人们需求的空档,才使这一著名食材依然散发出其特有的魅力。

发菜无论炖、炒、烩、蒸、炖、凉拌,均味美可口。如同鱿鱼、干贝、虾仁、肥鸡、莴笋丝、熟肉丝等搭配,则可制作出多品佳肴。用切碎的发菜和鸡蛋一起煎制的发菜蛋卷;用猪肉、鸡脯肉做成肉丸,外面再裹一层发菜蒸制而成的发菜肉丸;用猪爪、发菜一起烹制的猪爪发菜汤;先蒸熟,再用鲜姜丝、葱丝、酱油、醋、糖等调味的凉拌发菜等,就是制作简便,味道鲜美的家庭珍馔。至于广东的“发菜生筋”;上海的“三丝发菜”;陕西的“拌发菜”、“酿金钱发菜”;北京的“炸发菜卷”、“酿发菜”;青海的“三色发菜”;甘肃的“小鸭发菜”;福建的“发菜球”;宁夏的“金钱发菜”等,更是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精品。

参考文献(略)

先民菜篮子里的秘密》(连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