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為何不快樂?

說起“童年”,人們常常用“快樂”來形容。是啊,童年是自由自在的,童年是無憂無慮的,童年是斑斕多彩的。可是這樣的童年離我們的孩子越來越遙遠了,越來越可望而不可及了。

2002年4月至10月,《知心姐姐》雜誌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主題為“快樂”的“知心調查”。共有10個省、市的4408人參與了此次調查。其中成人2409人,兒童1999人。統計結果顯示,有30。62%的孩子表達了自己並不快樂。換言之,10個孩子中有3個孩子生活得不快樂。

著名兒童教育家、知心姐姐盧勤在2005年10月28日的《人民日報》上撰文,標題就是《今天的孩子不快樂》。文章說,今天的孩子有四大缺失,第一個就是童年快樂的缺失。

我們的孩子不快樂,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孩子不快樂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習壓力太大,成績成了孩子不堪承受的重負。2008年4月16日的《中國青年報》刊發了一篇特別報道,標題是《“神童”覃瑤之死》。“神童”覃瑤的悲劇讓人震驚,又讓人深思。

文章追記了湖北枝江一中高二14歲的覃瑤自殺之前的生活學習經歷。我們從文中可以讀出覃瑤自殺前的經歷:4歲開始讀小學,連跳兩級後8歲讀初中,12歲又以劉巷初中第二名的成績保送入枝江最好的中學——枝江一中,“最好”的含義就是高考重點線全宜昌第一。同時可以讀出覃瑤自殺的關鍵詞:神童——成績——壓力——自殺。

看看覃瑤寫給爸媽的絕筆信,我們更能讀出孩子不堪承受的壓力:“……我記得在高一上學期的時候,有一個跳樓自殺的,我還笑著說不會。但我現在真的覺得很累很累,我要好好休息一下了。……你們對我有很高的期望,對不起,讓你們失望了。我在學校裡其實一直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老師(特別是李開松)一直都對我看得很緊。他說不能看課外書籍,但你們都知道,我不看書是不可能的。於是,在第三次被他看到之後,我做出了這個決定,因為我不知道要怎麼面對你們。……”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覃瑤自殺的直接導火索是李開松老師第三次抓住她在課堂上看課外書並批評了她。那是3月6日的上午,第二節課是英語課,李開松在教室外巡視時,發現了覃瑤看課外書。課後,李開松來到班上,在批評了幾個熄燈後仍在洗澡導致班裡被扣分的男生後,接著就批評了覃瑤在課堂上看課外書,並說她“這個星期不能創星”(學校的一種激勵舉措),“要和家長交流交流”。

但這只是一個導火索而已,覃瑤所承受的壓力已經積累到了一個臨界點,早晚都會爆發的,因為巨大的壓力不是她這個年齡的孩子能夠承受得了的。從絕筆信中的“很累很累”,“很高的期望”,“巨大的壓力”字眼,我們可以看出孩子一直就在學習和升學的壓力中生活。這不是一天兩天了,孩子幼小的心靈怎能承受?即使不是這次被抓,仍然會發生悲劇的,因為孩子心中的壓力已經超出了她的承受限度,只要有不良的刺激,都會引起同樣的後果的。

悲劇發生之後,有人說這是“獨生子女之痛”,是我們的獨生之女心理太脆弱了,一點挫折或者打擊都經受不住。但是,獨生子女的脆弱心理是誰造成的呢?所以,覃瑤自殺深層次的原因還是我們的應試教育制度,是一切以升學為目的的應試教育制度惹的禍。

可以說,殺死覃瑤的是分數,是應試教育體制,是應試教育體質下的父母和老師。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家長看重的是孩子的成績,老師看重的是孩子的分數。一切都是為了分數、成績和升學!這就是神童覃瑤自殺的根本原因。應試教育下,我們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忽視了孩子的人格健全,忽視了孩子的全面素質。

下面這5篇文章估計你也喜歡

↓↓↓

177:別讓孩子覺得你工作只是為了賺錢

166:與孩子溝通一定要避開這些“隱形炸彈”

155:在暑假裡,別讓孩子養成這七個習慣

133:很多家長不知道的1334原則,誇孩子的正確表達方式

122:暑假“補習慣”比“補課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