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格局大洗牌!深圳上海崛起,北京掉队!改名“上北深广”

一线城市格局大洗牌!深圳上海崛起,北京掉队!改名“上北深广”

一线城市格局大洗牌!深圳上海崛起,北京掉队!改名“上北深广”

前天(26日),《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公布了2018年全国338个城市的排名结果,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内部,首次从“北上广深”变为“上北深广”。

一线城市格局大洗牌!深圳上海崛起,北京掉队!改名“上北深广”

依据最新一年的170个品牌商业数据、19家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及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对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再次排名。

为保证榜单的延续性与可比性,这份2018年最新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沿用了上一年的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

榜单维持了原有的算法框架:一级指数的权重以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专家委员会打分的方式计入,二级指数以下的数据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以此综合计算得到的结果是,四个一线城市在各自的两个梯次中调换了位置——由“北上广深”变为“上北深广”。

15个“新一线”城市的席次也有一些改变,依次是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天津、南京、郑州、长沙、沈阳、青岛、宁波、东莞和无锡。

《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发布以来,一线城市的位次三年来首次发生了变化,北京不再稳占城市榜单的第一位。

在代表城市人才吸引力与创新程度的未来可塑性指数中,北京依旧排名第一,但北京的城市人活跃度指数却比去年下降了一位。

深圳的商业魅力指数在今年超越了广州,成为榜单的第三名。

除了专利数量连年居首,GDP也在2017年突破2万亿元,深圳的城市包容度以及所培育出的创新土壤,使得它持久向上的生长力在中国一线城市梯队中更加突显出来。

在新一线城市中,无锡经过一年的蛰伏重返新一线;重庆、苏州、郑州是位次连续3年上升的3个城市。

而东北城市持续衰落,沈阳的排名下降了1位,大连已经跌出新一线城市名单,落到昆明之后的第21位。

以下是具体排名

一线城市格局大洗牌!深圳上海崛起,北京掉队!改名“上北深广”

商业资源集聚度排名

一线城市格局大洗牌!深圳上海崛起,北京掉队!改名“上北深广”

借用商业社会中最为精明且谨慎的门店选址逻辑来判断一座城市的商业环境,是我们5年前提出“新一线城市”这个概念时就认定可行的方法。现在,这套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升级。

城市枢纽性排名

一线城市格局大洗牌!深圳上海崛起,北京掉队!改名“上北深广”

若是把城市之间的关联比喻成一张网,那么每一座城市都是网络中的节点。强辐射力的城市向周边城市输送更多的商品、资源与人才,弱辐射力的城市往往处于被动接收辐射的地位。这种输送的能力——即枢纽性,是城市重要的竞争力之一。

交通是联通城市的物质基础,在这个维度,我们既考虑了城市的高铁站数量、民航可直达城市数、经过高速公路条数等城际交通基础设施类数据,也用城市对之间通过铁路、民航与高速公路等交通工具的城际往来矩阵分别计算了城市在交通网络中的枢纽性。

今年的物流通达度指数在物流网点数量之外,新增了各城市收寄包裹的数据。义乌所在的地级市金华表现出色,寄出包裹数排名第二,仅次于物流发达的一线城市广州。

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计算的是城市中各商业品牌与其所在区域内其它城市联系度的总和。华南的广州和深圳、西南的成都和重庆、东北的沈阳和大连商业资源分配相对“均势”,而上海、北京、武汉和西安在各自区域内则具有绝对优势。

城市人活跃度排名

一线城市格局大洗牌!深圳上海崛起,北京掉队!改名“上北深广”

任何一个理想城市的模型都不可能忽略人在城市中的行为。

消费活跃度指数是衡量城市人是否活跃的基础指标,也意味着城市人的支付能力以及整座城市在线上线下同步提供商业服务的能力。

夜间活跃度监测的不单是城市夜晚的生命力,更是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产出的潜力。如果按区域划分,华南和华东是夜间活跃度最高的两个区域。苏州、杭州和东莞是夜间最活跃的新一线城市。

不安分指数衡量的是城市向上生长更新的欲望,它代表了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成都是不安分指数最高的新一线城市。成都人乐于在旅行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旅游记录,也迅速接纳了新生的共享单车,并保持着很高的日常骑行活跃度数据。

生活方式多样性排名

一线城市格局大洗牌!深圳上海崛起,北京掉队!改名“上北深广”

生活方式应是属于每个城市人的个体选择,但理想的城市中一定有千万种不同的生活姿态,它们构成了一座城市多元、包容的性格和气质,也成为城市最重要的魅力所在。

未来可塑性排名

一线城市格局大洗牌!深圳上海崛起,北京掉队!改名“上北深广”

未来可塑性指数试图观察的是城市在未来能给予人们多少想象和可塑空间。我们试图在这一指标中观察两种对年轻人就业和定居产生影响的力量:良好的创业氛围、工作环境以及志同道合的伙伴吸引着年轻人来到城市;而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又让人们不得不在生存与生活间作出选择。在这两种拉力与推力的拉锯战中,前者的影响力更占主导。

创新能力是城市可塑潜力的重要一环,初创公司是最主要的创新主体之一。杭州、成都创业平台数量和融资规模仅次于一线城市,是创业环境最好的新一线城市。

高校是人才最主要和稳定的来源,然而这并不代表城市就拥有更多人才。南京是优质高校生源最丰富的新一线城市,但却也同时面临较低的毕业生留存率。城市提升自己竞争力的核心是,让人留下来。

这一指数还考虑了城市人消费行为中的商品信息关注度、会员用户情况。越来越多追求理性与品质的消费行为,会给城市商业带来新的升级空间。

城市的GDP和人口数据也在这里纳入考量。在考虑规模基数的前提下,不同级别的城市突破各自增长瓶颈的能力多少给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也让人们相信自己的选择。

“北上广深”是怎么来的?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昔日公认的四大“一线城市”。

然而,上海的人口和GDP总量从来都在北京之上,因此这一排序既不符合人口总量的顺序,也不符合GDP总量的顺序,更多的是一种很直观的感觉。

北京,中国的首都,全国政经资源最为集中的城市,在所有的排序中自然永远为首,上海比广州强,广州曾经比深圳强,正好空间顺序上从北到南,“京沪穗深”也好,“北上广深”也罢,就这么叫下来了。

一线城市格局大洗牌!深圳上海崛起,北京掉队!改名“上北深广”

2017年12月5日,星巴克首个海外臻选烘焙工坊在上海开幕

《第一财经周刊》的新一线概念,评点各个城市的“商业魅力”,并从2013年极其粗糙的手工调查,一路走到今天系统完整的大数据分析。

这个排行榜的牛逼之处在于,它第一次以一个量化排行榜的方式,去证明“北上广深”这个排序符合某种指数;去证明成都和杭州的商业魅力远远超过总量在它们之上的天津重庆。

从“新一线”概念产生到每年的榜单评选,它既契合了大众对于“地图炮”话题无可抑制的浓厚兴趣,又正好适应了近些年一线城市生活压力加大所谓新一线城市快速成长背景下都市居民对相关数据的强烈渴求,故而成为当下中国几乎最引人注目的一张媒体排名的榜单。

这张榜单之所以如此流行,正在于这个榜单不是一个唯GDP的排名,而是综合了涉及城市的诸多元素,因而和单调的GDP排名榜形成一种有趣的可资参考的反差。

而当《第一财经周刊》突出强调“北上广深”变成“上北深广”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则有所不同,这是这张榜单中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这四个城市的排序第一次恰好和上年的GDP排序一致。

一个有趣的对比,

4次新一线城市排名和GDP排名对比示意图

一线城市格局大洗牌!深圳上海崛起,北京掉队!改名“上北深广”

底色代表城市在“新一线”榜单中排位与其GDP排位相同;

蓝色代表该城市在“新一线”榜单中排位高于其GDP排位;

黄色代表该城市在“新一线”榜单中排位低于其GDP排位;

绿色代表该城市在“新一线”榜单中跻身新一线,但GDP总量在全国前19之外;

红色代表该城市GDP总量排名全国前19,但未跻身“新一线城市”。

上面整理了2013年以及最近3年“新一线”榜单中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排名顺序和上年全国GDP排名前19位的城市的对比。

我们看到,这个榜单和GDP前19城市的排名榜单的相似度总体上在升高。

在2013年的榜单中,有4个GDP没有排在前19的城市跻身“新一线”,而到2016年以后,GDP没有排在前19的城市进入“新一线”的,每年只有两个。

而我们如果把一个排在前19位且进入“新一线”榜单的城市的两个排名相减取绝对值(如杭州GDP排名第10,榜单排名第六,差值取4;天津GDP排名第6,榜单排名第11,差值取5)相加,这个数值也在逐年收窄,2016年为47,2017年为36,今年降到35。

为什么“新一线”榜和GDP榜越长越像?

“新一线”城市榜单,是个极有雄心的榜单。从更长的历史尺度来看,这个榜单的风行,基于“市带县”制度的形成和定型。

其实任何一个城市,从某种程度上都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的定义,狭义的其实指的是这个城市的市区(或者叫主城区、中心城区),广义的指的是整个市的市域。

譬如杭州,狭义的杭州指的顶多是杭州绕城高速以内及其附近地带;而广义的杭州指的是包括临安、建德、富阳、淳安等在内的面积达1.66平方公里的以山区为主的市。

重庆则更典型,狭义的重庆,我们说是主城区也好,或者说是重庆现有轨道交通已经延伸到的地区也好,反正就是在中梁山和铜锣山夹成的这一片,而广义的重庆,则是面积接近浙江全省的整个直辖市。

一线城市格局大洗牌!深圳上海崛起,北京掉队!改名“上北深广”

重庆夜景

从全国意义上来看,一个人对一个城市的印象和感觉,一定是对这个“狭义城市”的感觉,譬如杭州和成都,山区都占到市域面积的大部分,但是一般人不会认为杭州和成都是“山区城市”。

而一个人要选择自己生活的城市,往往也是选择去这个“狭义”意义上的城市,比如说“到重庆去”,一般意义上也是指去重庆主城,而不是要到黔江或者石柱去定居。

“新一线城市”榜单的算法框架,包括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

这五个指标的细分指标中,除了城市枢纽性和未来可塑性的细分指标更多基于全市数据以外,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等指标,都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自城市核心区(狭义城市)的数据,因此这个榜单在最大限度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核心区的“商业魅力”。

“新一线榜单”和GDP榜单的算法并不相同,但两个榜单似乎越来越像的事实,其实反映的是一个推断,在过去的几年中,各个城市(尤其是新一线城市)经历了一波大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市域人口较多且经济总量较大的城市,其城市核心区的扩张速度也更快,核心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例提高也较快。

更进一步地说,新一线城市之间的竞争,正在越来越集中在城市核心区之间的竞争,谁能够快速做大中心城区,并提升中心城区的商业环境和生活品质,谁才能赢得城市战争的长跑。

观察城市的多元维度

影响一个城市在“新一线榜单”上排名的因素,还有这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服务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在前面的榜单示意图上通常都是蓝色(即榜单排名高于GDP排名);而对制造业依赖程度高的城市,在前面的榜单示意图上往往都是黄色(即榜单排名低于GDP排名)。

“新一线榜单”的有价值之处,在于它不仅能够作为我前面所说的统计意义上的结论的佐证,更提供了观察一个城市的多元维度。

商业的活跃,生活方式的有趣性,其落脚点是每一个个体。在哪个城市,你会有更好的消费环境,有更多元的生活方式选择,或者我们说得更直白一点,在哪些城市“花钱”更爽。

一线城市格局大洗牌!深圳上海崛起,北京掉队!改名“上北深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