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發展(上)

中醫有他美麗的名字:岐黃、青囊、杏林、懸壺、橘井、大夫、郎中。每一個名字的背後都有著他獨特的故事,故事很多,放在以後慢慢說,今天講一講他的發展歷史,透過這些文字,看中醫是怎麼樣慢慢地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

遠古時代

中醫發展(上)

中醫發展(上)相傳這個時代有兩位傳奇人物,黃帝與炎帝(又名神農)。兩人都被認為是中醫藥始祖之一,對中醫藥貢獻良多。
中醫發展(上)

商代

周朝

扁鵲

扁鵲的行醫手法是以四種中醫檢查步驟為基礎,即望聞問切,他更相信疾病是由於體內陰陽失衡所造成。以此,扁鵲被喻為是婦科、兒科、眼科、精神科及耳鼻喉科的治疾聖手。

在戰國時代,中國處於七國諸侯分割的情況。約於此時,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開始應用於疾病成因方面,更被髮揚到作為學校教材並記載在文獻中。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反映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是由《素問》及《靈樞》兩書合成,《素問》於春秋戰國未期完成,而《靈樞》成書於公元2年,又在漢代(公元前206年至 公元25年)修改。《內經》是中國醫學理論的基礎。

秦漢時期

秦叔(秦始王)是首位統一中國的皇帝,在焚書坑儒中一些有關占卜、醫學及農業書籍幸運地得以保全。最後秦朝因農民起義而滅亡,成立漢朝。與此同時,中醫藥體系,隨同大量醫療實踐的開展,內容開始充實及提高。

漢朝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漢朝是一個在藝術、哲學及科技都有創新的時代。各方面的醫學理論、體系亦初步形成了。

因為紙張的發明,許多不同的書籍開始出現,醫書出現了而且質量不斷提升。很多學者或學校開始習究和記錄醫藥文獻,以實踐自己的理念。

由於封建統治者都夢想長生,享受人間的榮華富貴,搜求藥材及煉丹的風氣因而盛行起來。此為中醫藥方劑學的起源。

《神農本草經》是漢代的重要著作,中國處於農業社會,是以產生治病的本草記錄,並以植物為主。此書是後人託名"神農"之作,是中國最早期的完整中藥學文獻。

漢代名醫

張仲景

華陀

中醫發展(上)中醫發展(上)華佗精於外科手術,善用麻醉藥物。華佗將「麻沸散」溶入發酵飲品中,在手術前給病人服用,這是一種麻醉劑,華佗更提倡體育療法(中醫稱為導引病),創作"五禽之戲",模仿虎、鹿、熊、猿及鳥的動作姿態,從而達到保健強身的目標。

三國

在漢代的基礎上,廣泛總結經驗,出現了大量的醫學著作,特別是脈學、針灸學、本草學及方劑學方面。

醫學教育

針灸醫術

脈學

中醫的內容裡早已有血液及循環系統的概念,他們認為人體內有兩個不同的循環系統,不同的物質在這兩個系統內流動。血液從心臟泵出後,經血管灌輸全身。而氣是一種能量,從肺泵出後,經看不見的經絡運行全身。

方劑學

中醫發展(上)煉丹方士被認為是早期的藥劑師。由於早期道教的長生思想,煉丹術非常普遍。在方士們研究不死之藥的同時,煉丹方士們取得了不同化合物或金屬提煉技術, 因而製出新型藥物及滋補品。

本草學

《神農本草經集註》另一位對中國醫藥發展有貢獻的醫家是陶弘景,是南朝齊、梁間的著名藥物學家,他校訂《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集註》共記錄730種藥物,除了增加對每種藥物的說明外,還將藥物分做玉石、草本、蟲獸、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類,成為後期中醫藥分類的標準。這本書是直至公元7世紀中期的主要醫藥文獻。陶弘景亦將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改篇,撰成《肘後百一方》。中醫發展(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