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不能设身处地为我想想吗?”“不能”

“你就不能设身处地为我想想吗?”“不能”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那些优越条件。”

——《了不起的盖茨比》

1

“你就不能设身处地为我想想吗?”

“不能”

这句话源于一个女生咨询我的时候讲到的一件事情。

她说,她和男友最近吵架了,因为男友公司最近在赶一个大项目,部门的人经常一起加班到很晚,她最近才偶然知道,每次下班后男友都会把部门里的一个女同事单独送回家。

男友认为这件事情很正常,大家都是一个公司的,加班太晚了男生送女孩子回家是应有的绅士风度,两个人平时的关系完全是普通朋友,没有丝毫暧昧。至于单独送她,只是因为她家刚好顺路而已。

“你就不能听一下我的解释,设身处地站在我的立场想想吗?”

男友问她。

但就是这句话让女生产生了困惑。

“他不这么说还好,真的这么说了,我把自己放在他的位置上,假设我也是每天加班到很晚的女孩子,但我完全没有办法接受搭非单身男同事的车回家啊。现在网约车这么发达,叫个车也花不了多少钱,为了这种事情让男同事的女朋友和我的男朋友误会,我觉得特别不可想象——所以,我真的站在他的立场上,反而更不能谅解他了。”

最后女生问我,“如果是你站在他的立场上,你能理解他吗?”

我能理解这个女孩子,也能理解她的男朋友。我更能理解他们两个彼此之间的“不能理解”。

“你就不能设身处地为我想想吗?”“不能”

我见过很多情侣之间出现“单独送普通朋友关系的异性回家”这样的非原则性问题分歧,而且有一个事实是,这种问题导致分手的概率甚至高于真正的“原则问题”。

就像考过试的人都知道,最容易丢分的不是有标准答案的选择填空,而是本身就可以存在多种解读的“主观性试题”。

每一种答案,都可以解释成言之有理的,所以不会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承认自己有错。

其实,“设身处地”这个词,在情侣发生矛盾的时候往往会非常高频率地出现,但很少有人能真的做到。

2

有一个雷区,叫做“你应该用我所期望的方式爱我”,而它还有一个进化版本,叫做“你应该用我所表达和呈现出来的方式爱我”

比如,我可以做到每天主动发很多消息给你,你为什么做不到?

我可以做到哪怕半夜三点,只要你一句话就起来给你煮宵夜,你为什么做不到?

我可以做到为你把前任通通拉黑,你为什么做不到?

……

“你就不能设身处地为我想想吗?”“不能”

这些想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怨气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完全把自己的想法和观念代入到了两个人的关系里,并且认为这是关系中唯一的标准”。

社会心理学家Ross在1977年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一致性错觉”

,即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行为比实际更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在某种情境中,别人的行为都会同自己的行为一样。

这个概念充分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环境总是戾气非常重——互联网作为一个平台,把不同城市、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乃至不同阶层的人放在一个看上去能够“平等对话”的圈子里,并且允许每个人输出自己的观点,而很少有人意识到,当一个人传达出和你完全不同的观点时,他所代表的可能是和你完全不同的阶级和人生履历。

“你就不能设身处地为我想想吗?”“不能”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拥有的观念才是普适性的,而其他人都是“异端”。

而这一点如果呈现在恋爱关系里,则很容易衍生出一个更大的灾难。因为身处热恋中的人更容易自信地认为,两个人已经有了这么深的感情,所以想法一定是一致的,因此,一旦伴侣一方发现另一半与自己的“三观”不一致时,那对ta,以及两个人的关系来说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我以为我们应该是一样的人”——但事实上,没有哪两个人可以保持永远且全方位的“一样”。

我曾经听过一个男人在分手的时候认真地对自己的女朋友说,我希望你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永远地和你站在一起,至少,我不能。

有点残忍,又很耐人寻味。

3

这就解答了为什么很多的情感问题不仅不能通过“设身处地”来解决,反而似乎会造成“你越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越不能原谅对方的行为”。

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大多数人依然只能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事件中,却没有从内心去冲破“一致性错觉”,真正地找到“对方”的视角。

所以,比起“设身处地”,我找到了一个更贴切的词,叫做“共情”

也就是说,面对分歧的时候,不仅要把自己代入到对方的处境中,更要全盘接纳对方此刻的情绪和想法,以“对方的观点是可接受且可理解的”这一预设立场去思考问题。

“你就不能设身处地为我想想吗?”“不能”

就好比一个身高一米六的人即使和身高一米八的人站在完全一样的位置,也不可能拥有一样的视野——如果前者真的想要拥有后者的视角,必须找一个垫脚石,把自己增高到对方的高度。

你可能会有短暂的不适感,但你会因此看到一个之前从未抵达的世界。

当然,你还可以有一个更好的选择,就是你站在一个绝对的全知视野上,你能够俯瞰全局,不仅能看到你的视角,对方的视角,甚至能看到原本你们双方视野中的“盲区”。

用一个文学概念来解释,就叫做“上帝视角”——是指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文章中大量出现第三人称心理活动描写,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来描写"我"之外的人物心理活动,好像万能的上帝一般无所不知。

“你就不能设身处地为我想想吗?”“不能”

但是如果你能够站到这样的高度,也就正式成为了任何一段关系中的强者——当你可以完全地理解任何人,就没有任何人可以束缚和折磨你。

相反,这个时候,所有人都会更想去理解你,你会获得真正的成长,和自由。

“你就不能设身处地为我想想吗?”“不能”

源靖在评论区给大家准备了一份情感大礼,详情请看评论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