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才女詩“救”婚姻

古代有“詩教”的說法。《禮記·經解》引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意思說,經過《詩經》的學習與教育,對完美人格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而古代許多才女用一首首飽含深情的詩詞挽救一段段即將失敗的婚姻,何嘗不是家庭與倫理的“詩教”?

古代才女詩“救”婚姻

說起詩“救”婚姻,西漢時期善鼓琴、精詩文的卓文君有最高的知名度。“當壚卓女豔如花”的卓文君收到丈夫司馬相如一封13個字的信,內容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她立即悟出一行數字中少了一個“億”,“無億”即“無憶、無意”,明白丈夫有棄妻納妾的念頭。於是,她回了一首千古絕唱《白頭吟》:“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從此,兩人攜手到老。而“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也傳頌至今。

與卓文君相比,東晉才女蘇蕙的錦繡《璇璣圖》又堪稱一絕。房玄齡等著《晉書·列傳》第六十六章說,竇滔妻蘇氏,名蕙,字若蘭,善寫文章。“滔苻堅時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為迴文旋圖詩以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悽婉,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錄。”但野史說,竇滔流放時,另尋新歡。蘇蕙得知,將千百首情詩濃縮於840字,並花了數月,在一塊八寸見方的手帕上,以迴文體(能夠回還往復,正讀倒讀皆成章句的詩篇)繡成《璇璣圖》,送給夫君。竇滔縱讀、橫讀、斜讀、正讀、反讀……均可成詩,且字字情、句句意,尤其是“本要與夫同日去,公婆年邁身靠誰”感動得竇滔潸然淚下,最終夫妻重歸於好。

唐代範攄的史料筆記《云溪友議》也記錄了兩位才女用一首詩把丈夫重新拉到身邊的事。“真詩解”條謂:濠梁(今安徽鳳陽)人南楚材,長時間在陳穎(今河南許昌一帶)遊學,結果因長得帥、學問好被官員看中,準備招他為婿。已有妻室的南楚材答應下來,派家僕回去取“琴書”等,並轉告妻子“他求道青城、訪僧衡嶽”,不學點真本事絕不回家。南楚材的妻子薛嬡,“善書畫,妙屬文”,她知道丈夫“不念糟糠之情、別倚絲蘿之勢”後,就對著鏡子畫了一幅“寫真”,並寫下“欲下丹青筆,先拈寶鏡端。已驚顏索寞,漸覺鬢凋殘。淚眼描將易,愁腸寫出難。恐君渾忘卻,時展畫圖看”一起寄給丈夫。南楚材收到妻子寄來的“寫真”及詩文,幡然醒悟,從此“夫婦遂偕老焉”。

《云溪友議》捲上“毗陵出”載,嚴灌夫到外地旅遊,認識了慎氏,遂結為夫妻。結婚十餘年,慎氏未生育,嚴灌夫便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之名義休妻。慎氏慨然登舟,臨別時,慎氏贈詩一首:“當時心事已相關,雨散雲飛一餉間。便是孤帆從此去,不堪重上望夫山。”在詩中,慎氏對丈夫無情休己並沒太多怨恨,只是借民間望夫山的傳說,表白了對十餘年婚姻生活的珍惜和對丈夫的一往情深。最後“灌夫覽詩悽感,遂為夫婦如初”,這個愛情故事當時就被人們廣泛傳頌。

其實,古代諸多女性以其不凡的才能對抗封建社會中的婚姻倫理,藉助一首首“字字珠璣、情深意切”的詩詞表達她們對愛情的忠貞,演繹了多少令人讚歎的愛情絕唱。可以說,這些才女以自己的睿智才華表現了女性獨立的人格尊嚴,抒發了她們對愛情、親情的熱愛,也使我們看到了古詩詞的神奇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