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網紅”植物苔蘚,從王維到袁枚,1500多首唐詩中都有它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一首孤獨了300的詩,藉由《經典詠流傳》,再次出現在公眾的視野裡。

古代“網紅”植物苔蘚,從王維到袁枚,1500多首唐詩中都有它

苔花

這首詩的作者是袁枚,寫詩的時候他49歲。作為“性靈派”詩人的代表,他早已名滿天下,他的生活是“排日延賓,通宵宴客”,安享世間榮華。

《雕蟲詩話》裡說袁枚這首詩裡的苔,容易讓人聯想到晚明的斗方名士,人生理想不過是“坐頂橋、刻部稿、娶個小”。

古代“網紅”植物苔蘚,從王維到袁枚,1500多首唐詩中都有它

確實,袁枚的身份有些特殊。

他出名早。24歲中舉入仕,33歲就辭官歸隱,過上了自由率性的退休生活。此時他已經在隨園消遣了十幾年。

那一日他在自家後園裡閒逛,瞥見潮溼角落裡,默默生長的苔蘚,隨手寫下了這首20字小詩,口氣裡似乎有些志得意滿的憐惜之情。

苔蘚和牡丹,給人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感受。牡丹鮮衣怒馬,是大富大貴之態,而苔一直很微小,有蒼涼之意。

01.

一直是配角,從未被忘記

古代“網紅”植物苔蘚,從王維到袁枚,1500多首唐詩中都有它

“苔者,至賤易生之物,然亦有時作難,遇階砌新築,冀其速生者,彼必故意遲之,以示難得。”

苔蘚隨處可見,挖來一些青翠、茂盛的苔皮,散鋪在潮溼的土壤之上,再放置於陰暗之處,勤灑水,不過幾日就可以“撫觀碧茸可愛”了。

古代“網紅”植物苔蘚,從王維到袁枚,1500多首唐詩中都有它

而它又幾乎是百搭。既可以鋪在蘭花、菖蒲底下,既能蓄水,保持花盆清潔,又能襯得花木更加雅緻。也可以尋一隻殘碗,或者放置於古磚之上,如同青山嫵媚,自稱案頭一景。

作為最古老、最原始的植物,它沒有進化史,也沒有演變的過程,一直是一種卑微的存在,在花花草草之間,做著陪襯。

然而在多情而細膩的古人的絮絮叨叨裡,它從未缺席。

古代“網紅”植物苔蘚,從王維到袁枚,1500多首唐詩中都有它

大約於漢朝時期,它開始出現在詩人的描寫裡。第一個拉出青苔做陪襯的女人是班婕妤,她是一個被拋棄的女人,有才但不得寵,她寫“華殿塵兮玉階苔,中庭萋兮綠草生”,口氣裡帶了點哀怨的味道。

從班婕妤的宮殿開始,苔蘚逐漸進入了文人的視野。他們借苔來抒自己不得志,備受冷落的情緒。古人對苔蘚的認識,在唐朝時候達到了一個高峰,全唐詩中寫到苔蘚的詩歌就有1500多首。

古代“網紅”植物苔蘚,從王維到袁枚,1500多首唐詩中都有它

唐代是一個充滿了矛盾,每一個個體的生命都有很多不同的追求。有人喜歡愛牡丹,追求鮮衣怒馬的華麗,也有人要離開城市遠遠的,追求世外高隱。

長期隱居在山林中的僧侶們,他們的住所環境潮溼清冷,最是容易滋生苔蘚。帶著林間清冷之氣的苔蘚,在唐朝開始大規模受到詩人的注意。

古代“網紅”植物苔蘚,從王維到袁枚,1500多首唐詩中都有它

詩人宋之問去幽林裡拜訪僧侶朋友,友人不在,他仍是細細描繪了當時所見,“房中無俗物,林下有青苔。”在他眼中,青苔和俗物相對立的存在。這樣的房間韋應物也見過,它是“青苔幽巷遍,新林露氣微。”而王昌齡見過的那個禪房更絕,苔蘚已經長到了屋子裡,“棕櫚花滿院,苔蘚入閒房。”

對於苔蘚的喜愛,從深山老林蔓延到文人的居所之中。

古代“網紅”植物苔蘚,從王維到袁枚,1500多首唐詩中都有它

劉禹錫的房子名氣就很大。

當時他因為參加了政治革新運動而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到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知府刁難他,一再降低他的住宿條件。最後他的斗室裡,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

他是無所畏懼的,照舊在房裡“調素琴,閱金經。”來來往往結交的也都是博學有識之士。他把《陋室銘》刻在門前時,還是大書法家柳公權寫的字。

古代“網紅”植物苔蘚,從王維到袁枚,1500多首唐詩中都有它

他說“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苔蘚是他留下的暗號。

所謂風流,就是不忘露珠的寂靜之味,這話也可以用在苔蘚身上。無論外部世界如何汙濁,他已經把堅持悄悄寫進了這抹清淨之色裡。

02

卑微的力量

古代“網紅”植物苔蘚,從王維到袁枚,1500多首唐詩中都有它

苔蘚不僅屬於野外深林。在青石板的夾縫裡,它是古典東方園林裡一抹難忘的綠意。

袁枚能在隨園裡隨處見著苔蘚,並不稀奇。他的這座園子倒是值得說說。隨園的前身是江寧織造隋赫德的花園,而隋赫德的前任名叫曹兆頁(fǔ),相傳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父親。

古代“網紅”植物苔蘚,從王維到袁枚,1500多首唐詩中都有它

在《隨園詩話》中,他也閒閒地提了一句:“雪芹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中有所謂大觀園者,即餘之隨園也。”隨園是不是大觀園的原型,不好判斷,但那“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的迷人景緻,二者倒不相上下。

而在大觀園裡蒼苔最多的地方就是瀟湘館。袁枚筆下的苔蘚,可能還是見過黛玉的。

古代“網紅”植物苔蘚,從王維到袁枚,1500多首唐詩中都有它

古代“網紅”植物苔蘚,從王維到袁枚,1500多首唐詩中都有它

2010《紅樓夢》劇照

第三十五回,黛玉去探望捱了父親打的寶玉,結果瞧見一堆一堆的人趕到怡紅院裡,反襯自己身單影只。

又回到了瀟湘館,進門就看見竹影參差,苔痕濃淡,她想起《西廂記》紅娘的兩句詞“幽僻處可有人行?點蒼苔白露泠泠。”黛玉院子裡的青苔是從來不掃的,苔代表著她憂傷的心事。

青苔和賞苔本來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微小之物得到重視,便帶有一種珍重的意義。

古代“網紅”植物苔蘚,從王維到袁枚,1500多首唐詩中都有它

在東方園林裡,它是很重要的一樣東西。《園冶》裡寫:“多方勝景,咫尺山林,妙在得乎一人”。造園的人知道,奇妙的景緻並不在於有多少珍稀的器物,反倒是那些溪澗、石階上,無處不在的青苔,帶著些許蒼綠的味道,更能烘托出園林密境的意味來。

這樣的意味,夢窗疏石非常明白。

古代“網紅”植物苔蘚,從王維到袁枚,1500多首唐詩中都有它

日本 西芳寺

他是日本的禪僧,他營造了一座覆滿青苔的寺廟,讓120多種不同的青苔做主角。它們如同大片綠絲線織成的錦繡茵席,鋪滿整個庭園。

蔣勳這樣讚歎它:“那真是驚人!它把苔變成一種美學,讓你看到所有斑駁的石塊上苔在生長。”

苔蘚非常卑微、謙遜,卻又充滿改變世界的力量。

03

官場不值得,人間值不值得?

古代“網紅”植物苔蘚,從王維到袁枚,1500多首唐詩中都有它

長在園子裡,苔蘚是一處蒼綠的風景;而挖來一塊,種到盆裡,則是另一段用心經營的景緻。種草養苔一直是文人們割捨不下的心頭好,這種風氣在明末清初的江南文人中最為盛行。

政局更迭之際,雖然江南曾經被滿洲大兵接連屠殺,但這一切彷彿已經過去了,江南重新回到了太平盛世。官場不值得,不如“徜徉於山林泉石之間,而塵心漸息。”

古代“網紅”植物苔蘚,從王維到袁枚,1500多首唐詩中都有它

在個體的圓滿與兼濟天下之間做出平衡,一直是中國文人的本領。他們退到自己那間小小的書屋,擺上筆墨紙硯,杯杯盞盞,瓶瓶罐罐,掛上畫,插上花,再造一個身心兩安的所在。

江南文人們的生活與國難家仇關係不大,他們遊山玩水,吹拉彈唱,沉迷於湖光山色的生活。據說當時小資生活有五大俗:禮一回佛、聽一齣戲、藏一幅古字畫、養一位歌姬、逛一趟山水園林。

古代“網紅”植物苔蘚,從王維到袁枚,1500多首唐詩中都有它

袁枚正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帶著滿腹才情走進了世俗社會,卻創造出了新的一番生活美學。

他花20年的時間,把隨園打造成自己的理想狀態,隨地建築,以自然為師,一邱一壑盡得風流。

“竹以數十萬竿計,柴門之內,既已一徑蕭疎,倉山之巔,又復滿山蒼翠……又紫竹數叢,掩映梅林之外……”隨園中的花草樹木皆可食用,春夏有甘鮮適口的竹筍,雙湖的蓮子蓮蓬是清爽的點心,葉上之露能烹茶,梅花香茶能清心。

古代“網紅”植物苔蘚,從王維到袁枚,1500多首唐詩中都有它

他寫《隨園食單》,細細寫下三百多種飲食的色香味之美和烹飪要點。他還寫養雞、牛,寫鄉村所見,細心描摹日常生裡可愛的一切。

他經營的是隨園,也是他俯身親近的人間生活。

古代“網紅”植物苔蘚,從王維到袁枚,1500多首唐詩中都有它

卑微渺小如苔蘚,應該是在他費心經營的計劃之外。可是,它依舊奮力生長,默默鋪開蒼古的意韻。當他在隨園的潮溼角落裡,看到長滿苔蘚的小徑,他應該能夠理解。

人生又何嘗不像石隙間的苔,越是微小,越有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