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這個村來歷不小,趙匡胤大軍駐紮在這裡,因此改了村名

德州市區趙虎鎮南部,有一個古老的村莊——避雪店。它坐落在崇德七大道起點、北外環與濱德高速東出口交會處。

“避雪店”這個村名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公元958年冬,趙匡胤領兵途經劉家店,天降大雪無法行軍,於是便駐紮在此。雪止天晴,趙匡胤又率大軍踏上了征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北宋建國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在此避雪禦寒,遂將劉家店改名為避雪店。

德州這個村來歷不小,趙匡胤大軍駐紮在這裡,因此改了村名

避雪店這個村名的故事一傳十、十傳百,由此名聲大振。避雪店的精英們借勢發展,並且依託老黃河碼頭優勢,村莊規模不斷擴大。據老人們回憶,避雪店往西是一條通向老黃河的卸貨灣,寬百米,兩旁全是平臺,類似貨場,在元、明朝代這裡已經是貨物集散地和物貿中心。因上世紀60年代初期開挖避雪店溝渠,現在只能見到卸貨灣的零星殘跡。

早年這裡旱路交通十分方便,人來車往熙熙攘攘,通往東西南北四條大道,一條通往樂陵、無棣到海防,另一條通往惠民、北鎮,尤其南京到北京的大道經過村裡,更是一派繁忙景象。這裡作為交通樞紐,是德州和吳橋的物流中心和商貿中心,民間還流傳著“先有避雪店,後有吳橋縣”的說法。

由於交通發達,經濟、文化迅猛發展,各地客商紛至沓來,江浙綢緞、衡水白乾、山西染坊、臨清醬菜等商家都在此投資創業,人口逐漸增多,“豐”字大街排列整齊,街道兩旁店鋪鱗次櫛比,日用百貨、布匹、綢緞、服裝鞋帽、藥鋪堂醫、當鋪錢莊等一應俱全。商貿的繁榮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酒店飯莊、旅館和馬車店有10多家,人來車往熱鬧非凡。與此同時,村莊四周建起了新的廟宇殿堂,南有娘娘廟,北有真武廟,東有玉皇廟、嶽王廟和白衣廟,西有天齊廟。西街高臺上還有個大廟群,內有佛爺廟、祖師廟、關帝廟、觀音廟和華佗廟。

此外,避雪店還有東西南三座土地廟和兩座家廟。張家廟坐落在村西南角,建於清乾隆年間,由朝廷六部出資為八府巡按張高亭修建,紀曉嵐親筆題寫“郭倫堂”和“五孝忠廉”匾額,並賜有木雕鑲玉屏風十副(均由張氏後人保存)。在家廟大門內左右兩側栽種著泰山大松柏兩株,據說此松是泰山僅有的三株大松樹中的兩株,兩側是休息室和護院工住房,大殿前廈硃紅大漆明柱兩根,廟內供奉著已逝先人牌位。

在這些廟宇中規模最大的要數玉皇廟了。玉皇廟曾是一個恢宏的古建築群,坐北朝南,佔地五六畝,仰望門楣上方,“玉皇廟”三個大字赫然在目。

信步入內,門房兩旁站立著二門神,威風凜凜,迎送著善男信女,又見廟宇巍峨,雄偉壯觀。院內蒼松翠柏枝繁葉茂,遒勁挺拔,蔚然成蔭,十分莊重。山門內有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大廟前廈兩根硃紅大漆圓柱上繪著金色盤龍,中間朱漆大門兩側是頂天立地硃紅木質花欞。廟內正上方懸掛著金光燦燦的“玉皇大帝”匾額,中央兩米多高的玉帝塗金彩像栩栩如生,兩廂站立著神態各異的天兵天將,全身木雕彩塑形象逼真。廟內香火旺盛,官員、商人、平民百姓紛紛到此朝拜,祈福神靈護佑人壽年豐、全家安泰。

說到玉皇廟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在玉皇廟前後有兩座古墓,後面百米處是裴丞相墓,1958年大躍進時,曾借深翻土地找過該墓無果而終。上世紀60年代集體澆灌耕地時,在玉皇廟前百米處的張中堂墓穴竟被衝了出來,而後被社員找到兩塊墓誌銘。據記載,該墓主人是明故通議大夫、都察院副都御史張公。

隨著歷史演變,玉皇廟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只留下那些令人回味的深刻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