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道德經》原本不叫這個名字嗎?

以道解道

《道德經》可謂家喻戶曉,不過多數人也只是知道這個名字而已,恐怕能認真讀過的寥寥無幾。可惜的是你耳熟能詳的這個名字竟然並非為其真實的名字,為什麼呢?《道德經》為老子所作,成書於春秋時期,被稱為萬經之首。

你知道《道德經》原本不叫這個名字嗎?

我們現在接觸到的《道德經》絕大部分為傳世本,所謂“傳世本”是指從西漢初年河上公(也稱河上丈人)註釋《道德經》後傳下來的版本,經過歷朝歷代的修訂,才有了今天市面上看到的400多種版本的《道德經》。傳世本《道德經》分為“道經”37章,“德經”44章,共計81章,“道經”在前“德經”在後。本來大家看著好好的傳世本《道德經》沒有任何不妥的地方,可有件事情發生後,卻顛覆了人們對傳世本《道德經》的看法和認知。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甲乙兩本帛書,引起了海內外的轟動。據考證這兩本帛書上的內容是老子所著的五千言,甲本傳抄於劉邦稱帝之前,乙本傳抄於漢文帝登基之後。帛書上的內容與傳世本的《道德經》有許多不同之處。首先它並不叫《道德經》,因為全書有五千餘字,被稱為《老子五千言》或者《老子》。

你知道《道德經》原本不叫這個名字嗎?

其次它也沒有明確分成“道經”和“德經”兩部分,而是以“上經”和“下經”來加以區分。再次全書沒有按章節劃分成81章,也就是說81章是後人為了閱讀方便按照一定順序節點人為界定的。第四是兩個版本有諸多章節的文字並非一致,有的甚至是大相徑庭。綜上所述《道德經》並不是一開始就叫做《道德經》,而是經過河上公修注之後才以這個名字流傳至今。

你知道《道德經》原本不叫這個名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