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孩子了解自己,还是大人了解孩子?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最核心概念——我们活着的终极目的,是成为自己。

成为自己,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概念。换成马斯洛的说法,就是自我实现。他们两个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旗手和灵魂,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个人的生命的终极诉求。

如果换成存在主义哲学的术语,就是选择与自由。法国哲学家萨特称,自由最重要,而自由即选择,我为我的人生做选择,就是自由。

是孩子了解自己,还是大人了解孩子?

按照这些观点,孩子只有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时,他才是自由的,才能成为自己,走向自我实现。

相反,假若父母对孩子的干涉太多,频频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并认定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而强迫孩子遵从自己的意志,这些看似有着良好意图的做法,其实是在扼杀孩子的精神生命。

很多被管教太严的孩子,都有窒息感。国内一个心理学家曾让一个被管得太严的孩子用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结果那孩子画的是一双手扼住了自己的咽喉。

这是孩子的真实感受——他的精神生命正在被管教者掐死。

这并不只是比喻或形容,而是实实在在的“被掐死”。最近几年,中学生和大学生自杀的事件越来越多,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长们的控制欲望越来越强,他们安排孩子的一切,严重剥夺了孩子们的自由,最终令他们的精神生命越来越弱,他们看似活着,但却觉得好像不是活着。

是孩子了解自己,还是大人了解孩子?

管教太严的孩子,也许会成为一个特别焦虑、特别渴望成功从而特别努力的优秀人才。然而,他一定不会有卓越的创造力。

因为,创造力一定来自“内在的小孩”,如果“内在的父母”太强大,“内在的小孩”被严重压抑,创造力不可能高。

这一点可以用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的理论来解释。她认为,孩子一出生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而不是一张白纸,更不是一个空瓶子。这个精神胚胎会指引这个孩子自发地探索,这个探索越自由,这个孩子的感觉就越丰富,而感觉才是智力、情商和创造力最丰沛的源泉。

常常会听到一种说法是,孩子不知道怎么做好,所以他们应该替孩子做主。就是说,这些大人们总以为,他们了解孩子,胜于孩子自己对自己的了解。

这个最流行的观点,也是一个最荒谬的观点。

3岁左右的孩子,有时会做这样的事:他要吃大饼,你撕一小块给他,他不干,把这一小块扔在地上,哇哇大哭,你把剩下的一大块给他,他也不干,只有一个完整的大饼才能让他破涕为笑。

温和的家长,或许会觉得很好笑,尽管顺应孩子的需要,给了他一张完整的大饼,但还是觉得孩子太奢侈。严厉的家长,则不会给孩子一张完整的大饼,相反会斥责孩子,甚至干脆揍他一顿,用暴力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节俭。

然而,在这样的例子中,自以为正确的大人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

他们以为,自己是在塑造孩子的节约,但他们可知道,孩子这样做,是因为正处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一个完整的大饼是完美的,被撕开了就不再完美,孩子因而哇哇大哭,这哭是因为他对完美的追求遭到了破坏。

大人们会认为,一张大饼远远超出了孩子的胃口的需要。然而,究竟是胃口的需要重要呢,还是能形成完美感更重要呢?

是孩子了解自己,还是大人了解孩子?

其实,对于一个3岁的孩子而言,他根本没有奢侈与节约的概念。譬如,当他要饼干时,你给他一个小小的、完整的饼干,他也会像得到一张大饼一样心满意足。这种满足感不是源自贪婪,而是源自完美感得到满足。

“饼干碎了”是一个很流行的笑话,用来嘲笑一个人脆弱的承受能力。当持塑造论的大人们自以为是地嘲笑孩子甚至暴打“奢侈”的孩子时,有多少人真正懂得“饼干碎了”背后的真谛呢?

不要以为自己比孩子更懂孩子,哪怕对一个幼儿而言,也是他更懂自己,而不是你更懂他。

在蒙特梭利看来,孩子每一个自发行为都是精神胚胎发育的需要。这时,大人们只要保护孩子、陪伴孩子就可以了,不必替孩子去做主。

在一个家庭里,假若大人们都这样做,那么这个孩子的精神胚胎就会出人意料地茁壮成长,大人们根本想象不到一个这样长大的孩子最终会变成什么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