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中美创投圈大不同?

近几年,在国内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环境下,资本作为“双创”大潮背后的推动力也越发炙手可热,大量的投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放眼全球,中美两国无疑成为创业投资最活跃的土壤。

听说,中美创投圈大不同?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创投圈也是如此。时代背景、生活环境、经济实力、风俗文化等等各种方面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创投氛围。那么,中美创投圈有哪些大不同?我们整理出了以下几个观点,以供创投人士参考。

投资行业周期与环境不同

从历史的角度看,无论是在管理思想、投资策略还是市场把控上,美国的机构投资者都已相当成熟,领先于市场。美国的风险投资行业大概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中国大概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晚期,差了四五十年的时间。美国的VC已经经历过行业周期,而中国的大部分VC还处于野蛮生长的年代。所以,从行业周期来讲,美国整体上相对更成熟一些。

从投资环境来讲,美国硅谷的投资基金所做的事情是要挖掘真正的价值。如果一家企业真的有核心竞争力、有核心技术,那么美国投资机构非常愿意投你,也愿意等你,即便时间比较长。国内人民币基金一般投资项目最长七年;在美国却最少十年,正是为挖掘项目真正的价值。

另外,中美两国投资基金的退出时间也不一样。国内人民币基金一般是三—五年,最长的也就是七年;而美国最少是十年。从退出时间的不同,也反映出了中美投资者投资理念的巨大差异。很多国内的投资者急功近利,倾向于挣快钱,而且这对国内的创业者也会产生同样的影响。美国投资者则注重细水长流。

创业者的年龄和出发点不同

在国内,创业氛围是非常强烈的。很多年轻人基于毕业以后的就业压力以及社会对创新性的需求,往往在毕业之后选择创业。这直接导致了国内越来越多年轻创业者的出现,“90后”比比皆是,“95后”也不稀奇。

而美国创业者的年龄却大都在35岁以上,美国的创业者大多都是在某一个行业做了很多年的有丰富人生经验的中年人。在美国,绝大部分成功的天使投资人,此前就是成功的创业者,现在可能仍身处某独角兽企业管理层。他们认为,一个行业的成功者对整个行业的反哺,将引领行业更健康更良性地发展。

在快节奏的创业环境的中,中国创业者的逐利性越来越明显。嘴上谈得是情怀,但是心里想的却是如何盈利。这与创业者所接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国内的教育体系很现实,功利性较强。很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怎么挣更多的钱,怎么快速积累更多的财富。在利益环境的趋势下,想不走向功利都难。

但是在美国,其创业更偏向创新,在他们眼中,通过颠覆性的创新开发出有价值的产品,从而提升人类生活和用户体验是非常有意义的。

也正是中国的创业者年轻化,缺乏经验,而且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还要想着尽快盈利,所以要承受的压力和面对的失败也就相对更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创业成功的幸运儿总是屈指可数。

创投圈的“二八现象”

面对创业者,美国风投只用20%的精力来挑项目,80%的精力都花在管理项目上。在国内却恰恰相反,国内VC会花80%的精力找项目,20%的力气管理项目。

从客观的角度分析,美国硅谷的发展链条很成熟,创业项目比较集中。而中国因为地方太大,各地发展不均衡,信息也不对称,所以虽然创业项目多,但是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北京的项目上海不知道,上海的项目深圳不知道。

而且,从项目的发展前景和格局来看,中国的项目大多以地区、地域为单位,慢慢辐射开来。而美国很多项目在创意之初,就已经站在全球市场的立足点,走国际化的路线。

从主观原因来看,其本质上还是国内VC发展不够成熟。国内很多VC机构都比较年轻,甚至很多新机构都是近两年来在“双创”口号的带动新成立的。这些投资机构在项目发掘、人脉搭建、行业认知、知识储备、投后管理等方面,经验不足。

对于一家相对成熟的VC投资机构而言,投资一个产业,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最起码要有一两家企业很熟悉,要在企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上,及时给予建议和一定的帮助,也就是要做好投后管理。

而很多新的VC机构就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既没有行业资源也不知道企业的真实需求。由于各方面经验缺乏、不成熟,这种投资机构投中好项目的几率也就变得非常渺小,即使投中了也是运气使然,并不是依靠自己的投资理念独立判断做出选择的。

随着中国财富整体体量的增加,高净值人群的大量出现,再加上国内创投环境的推波助澜,投资机构第一笔基金的募集相对会比较容易。但是,一旦投资机构没有投出具备亮点的项目,那么第二笔基金就会很难募集,也就直接会导致整个基金的解散。

正是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国内的很多新的VC机构在面临投资经验不足、募集基金和退出压力过大的情形下,对选择好的项目慎之又慎,以致于不惜花费80%的经历在筛选项目上。

市场不同导致创新方式的不同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新四大发明的持续输出,很多人认为,中国在某些领域已经超越美国,独占鳌头。而创投圈内也由曾盛行的“Copy To China”(复制到中国)逐渐转向了“Copy From China”(从中国复制)。

长年奔波于中美两地的中美创投创始合伙人胡浪涛,可谓亲身感受了中美两地创投圈的变化。他认为,国内创投界很多人对于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过分乐观。在他看来,尽管中美差距有所拉近,但中国仍未摆脱“追赶者”的身份。

“我们观察海外创业市场,并没有说特别多国内的模式在海外走。可以看到的是,很多中国的独角兽公司、产业资本在主动做全球化,去占领别人的市场,比如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这些都只能算是个案,不能代表一个潮流。”

在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支撑的情况下,国内有很多属于商业模式创新。而这类模式创新,到了海外不一定行得通。而造成中美两地创新模式不同的原因,在于创业者面对的市场不同。

在中国,有巨大的人口密度和消费市场,近些年大火过的创业领域例如O2O、共享经济等都是依靠这个才跑出来的。中国比较大的独角兽公司,也几乎集中在To C(用户)领域。

而在美国,其聚拢了大量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并且这些企业的信息化需求非常大,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就可以支撑很多To B(企业)的创业公司的存活。而国内很多To B的信息化客户是政府单位和国有企业,其购买服务的方式跟世界五百强企业很不一样:国内的甲方相对比较强势,对购买软件的积极性不高,这意味着创业公司要做很多事情,而不是专注于软件和服务。

此外,美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非常重视,所以To B的创业公司在竞争当中都有自己的专利壁垒,相对没有那么激烈。而国内的相同类型的公司则比较容易产业恶意竞争。

关于企业估值的差异

在美国,估值两极分化的现象非常严重。从实践中可以看到,美国的VC集中度比中国高10倍左右,机构数量比中国少很多,然而基金总体规模却比中国高。美国特别优秀的公司估值也很高,但普遍创业者比较理性。

美国的公司大都是多轮小额式融资。在硅谷,很多创业项目估值远远低于国内,很多硅谷同阶段、同规模的项目估值大概只相当于中国估值水平的1/2-2/3。比如公司会先选择小轮融资30万美金进行发展,在几个月以后,再融资150万美金、180万美元等。他们对融资都有精准的规划,这样的模式更有助于公司产品更好的适应市场。

反观国内,整体估值普遍偏高。中国的项目在天使轮的融资额度越来越大,动辄就是上千万级别。其实,过多的资金对创业者来说并非好事,一旦企业有大量的融资在手,创业者除了会加入烧钱游戏之外,犯错的概率也会升高。

当然,这也跟近些年创投行业规模急速扩张有很大关系。现在国内投资面临的现状是,钱多优质项目少,也就造成了估值存在一定泡沫。

诚然,硅谷是创投圈的圣地,那里的法律、规则、产业都是成熟稳健的,但是对于已经迎来创业大潮的中国而言,未来的发展潜力也是非常巨大的。对于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中国,即使创造出一种需求,就已经意味着创造一个规模数亿的产业了。未来谁与争锋,值得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