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的大鬧會審公廨案,面對洋人無理要求,官員們拒不退讓

在1905年的12月18日,上海公共租界的商人集體罷市,英國商人的船塢廠和工廠的華工也集體罷工。

憤怒的上海百姓圍攻了當年的老閘巡捕房,也就是在今天的上海黃浦區貴州路靠近南京路一帶。不僅在當時的工部局市政廳前有大批群眾集會示威,還有人縱火燒了巡捕房。

於是,印度巡捕便朝百姓開槍,當場打死華人三人,打傷多人。除此地段外,其他地方也有流血事件。這一天,華人死傷三十幾人,其中有十一名死者。

而洋人方面,也有因鬥毆受傷的人。包含當時的德國和比利時駐上海的總領事外出時遭到攻擊,另外部分外國人私人財產受損,英國副領事汽車被毀。

這一次震驚中外的血案,便是“大鬧會審公廨案”。

那麼,事情的起因是什麼呢?

清朝末年的大鬧會審公廨案,面對洋人無理要求,官員們拒不退讓

上海法租界的廣州移民貴婦

話說,有一個女人叫黎黃氏。丈夫黎廷鈺是一個廣東官員,但已經過世了。彼年12月8日,她帶著子女和婢女等15人,護送著丈夫的棺木,從四川乘坐招商局的輪船準備回廣東。

廣東人的習俗裡,蓄婢成風,奴婢越多越顯得主人身世顯赫。這15人中,黎黃氏自己的奴婢有多人。另外有桂花、文香等5個人是黎黃氏應廣東親戚之託,從四川買來的,持有身價憑據。

在路過上海時,上海公共租界的巡捕敲詐未果,於是以她販賣人口為罪名拘捕了黎黃氏。隨之,送往會審公廨審理此案。

會審公廨是一個什麼地方?

從1864年開始,上海、漢口、鼓浪嶼等地的租界先後成立了會審公廨,專門用來審判中國居民為被告的案件。會審公廨在1927年的時候宣佈撤銷,但一直到1949年才被徹底廢除。

理論上,由道臺任命中方專職會審官(讞員),與外方陪審官(領事)會同審理租界內與華人有關的訴訟案件。根據中外雙方的約定,如果案件涉及洋人或洋人僱傭的華籍僕人,由外國領事參加會審或觀審;純粹華人案件,由中國讞員獨自審斷。

而實際上,上海會審公廨設立正會審官1人(中國人),副會審官6人,陪審官若干人(外國人)。陪審官由領事團推選懂中文而且受過法律教育的領事官或副領事官擔任,名義為陪審,實質上在操縱中國會審官的裁判權。

清朝末年的大鬧會審公廨案,面對洋人無理要求,官員們拒不退讓

公審公廨

黎黃氏的案子送到會審公廨後,作為正會審官的關絅之和副會審官的金紹城,以及作為陪審的英國副領事德為門會同審理此案。

在法庭上,黎黃氏說明的那五個女孩的來歷,和桂花等人的陳述相符合。關絅之認為黎黃氏隨行的女孩都是親戚來信託買,都具有作為丫鬟或奴婢的身份憑證。另外隨船有一百多件行李衣物,不是人販子所為。

故此認定,黎黃氏沒有誘拐人口的事實依據。商請羈押在公廨女監,查驗黎黃氏親戚信件和買賣憑據後再做定奪。副會審官金紹城知道廣東人有蓄婢習俗,也從旁驗證。

但是英國值庭捕頭卻跳了出來,他認為金紹城有包庇黎黃氏的嫌疑。案件需要複查,得把黎黃氏等人羈押在巡捕房看押候審,英國副領事德為門也跟著幫腔。巡捕房的牢房是外國人設立在租界的牢房,簡稱“西牢”,也就是出名的提籃橋監獄。

清朝末年的大鬧會審公廨案,面對洋人無理要求,官員們拒不退讓

英國巡捕

關絅之就說:“根據《洋涇濱設官會審章程》,並沒有將女犯羈押在西牢的規定。我沒有得到道臺大人改章的命令,關押西牢的事情,恕不從命。”

德也門輕蔑地說:“我只聽從我們英國領事的吩咐,命令捕房把人帶回女牢而已。你說的上海道道臺是什麼?聽都沒有聽過!”

關絅之一聽這話,跟著就上火了,爭鋒相對道:“你既然不知道上海道,那我也不知道你英國領事是誰!”

說著,金紹城行使職責,下令公廨差役把黎黃氏等人帶下送去公廨女監。

清朝末年的大鬧會審公廨案,面對洋人無理要求,官員們拒不退讓

公共租界華捕

德也門登時火冒三丈,於是仗著人多勢眾,越權命令眾捕頭上前搶奪各犯人,兩名公堂差役也被打傷。金紹城上前勸說,英國捕頭愛爾斯目無長官,竟撕破了他的朝服,並持警棍毆打了這位中國副會審官。這就引起了旁聽席的華人公憤,為了保護金紹城,大家群起毆打了英國捕頭,整個法庭亂作一團。

公廨差役見勢不好,趕緊關閉了法庭大門。奪得了人犯的英國人出不去,竟然直接找關絅之拿鑰匙。

關絅之便怒罵道:“你們要麼毀門出去,要麼打爛公堂,要麼殺了本官也可以!”

英國巡捕雖然膽大妄為,但還不敢殺朝廷命官。最終強行破門而出,把黎黃氏等人塞入囚車揚長而去。

黎黃氏便被羈押在西牢,而那15個女孩子則被送到濟良所(救濟婦女,教其從良的地方——其實也就是收留改造妓女的地方)。

清朝末年的大鬧會審公廨案,面對洋人無理要求,官員們拒不退讓

濟良所(汕頭)

第二天,申報第四版以《公廨訊案巡捕房大起衝突》為標題,詳細報道了黎黃氏的案件。並評論此事為:“像這樣的衝突,從設立會審公堂以來,從來沒有過!”

由此,黎黃氏案件引發了上海民眾對此案件的廣泛關注。

這裡得說明,黎黃氏的案子從性質上來說是屬於華人的刑事案件,中國官員具有完全的發落權,而英國副領事只有旁聽權,本就無權干涉審議的。

究竟為什麼,會因為犯人羈押在哪個牢房而引發如此大的衝突?

我們先從關絅之本人說起。

關絅之名絅([jiǒng),1879年4月13日出生於湖北漢陽。他父親季華先生頗受張之洞的器重,擅長詩詞書法,著重理學實踐,是一代名儒,被尊稱為“漢陽先生”。關絅之在父親的薰陶之下,聰慧好學。也深受張之洞影響,抱有科學強國,外抗列強的信念。

他16歲中秀才,本因在第二年赴省鄉試,但因為父母接連去世而耽擱了。後來在陳曾壽幫助下,創辦了湖北第一所民辦普通中學及速成學堂,也獲得了張之洞的讚譽。

數年下來,名聲昭著,頗具影響力,被人稱為“小漢陽先生”。

清朝末年的大鬧會審公廨案,面對洋人無理要求,官員們拒不退讓

晚清名臣張之洞

22歲時,他考中舉人。鑑於他的社會威望,經省裡推薦,在23歲擔任同知,為正五品官員。

1902年,上海道臺袁樹勳正處洋務交涉困惑、涉外人才奇乏的窘境。由於關絅之聲名遠播,便招至麾下,在道轅任洋務翻譯。

1904年,公共租界會審公廨讞員鄧鳴謙因辦案不力被撤職,關絅之於2月3日接印上任。當時他年僅25歲,在官場還顯得非常稚嫩。儘管袁樹勳看中,但江蘇布政司卻另選親信黃耀宿,將於3月18日來接任。

雖然任期短暫,關絅之仍做了兩件好事:首先糾正了前任的錯案,將因經濟民案被英商所控而枉押的華商釋放;其次首創了將被拐從妓的妓女由公廨主持擇良婚配。

關絅之卸任後,仍在道轅任職洋務翻譯,為道臺翻譯涉外文件和起草照會,有時受道臺委派處理些涉外事務。

1905年2月,讞員黃耀宿因擅自允許將女犯押入西牢而被革職。新讞員未到,袁樹勳再行委任關絅之為讞員。關絅之於3月17日接印視事,就擅將女犯押入西牢一事向外國陪審官展開了索還鬥爭。雖然12天后新委讞員屠興之到任,但關絅之仍在會廨審案到5月底。

清朝末年的大鬧會審公廨案,面對洋人無理要求,官員們拒不退讓

關絅之

不久,屠興之也因為擅失主權,造成公憤而遭撤職,袁樹勳於是再次力薦關絅之。經過兩江總督核准,關絅之在7月7日第三次接印上任會審公廨讞員。由於關絅之在道轅任譯員二年多,對會審公廨的產生和沿革已瞭如指掌,並有兩次讞員的實踐,對會廨內部也洞曉宿弊。

他上任後便著手兩件事:一是整頓會廨內部,力除舊衙的腐敗惡習。在廨門頒發告示,嚴禁文書差役舞弊勒索,並改善押所環境和伙食,以示人道。以免被外國領事落為口實,藉口乾涉我司法主權。

二是積極抗爭主權,力爭中國讞員的當堂發落權。

會審公廨本是中國政府設在租界的司法衙門,當時允許外國領事“會審”本身就是領事裁判權的擴展,對中國司法主權的侵犯。但是侵略者並不滿足,得寸進尺、千方百計地破壞會審章程。

到1905年,無論什麼案子外國領事都想插手,還派巡捕到會廨巡察監視發落犯人。甚至發展到將中國女犯任意押入西牢

的地步,中國讞員幾乎喪失了當堂發落人犯的權利。

清朝末年的大鬧會審公廨案,面對洋人無理要求,官員們拒不退讓

上海道臺袁樹勳

關絅之上任後多次照會英、美、德三國領事,依據會審章程闡明立場,並強硬表示:“上海雖然是租界,但並不是你們國家的地方”。

關絅之的對策是:“當堂發落權不爭回,審案時就停止發落人犯。”

照會時堅定表示:“此事一日不定,即一日不能發落”,

並強烈要求:“以後所有責放人犯仍歸敝廨,當堂釋放,以符向章。”

此後,美、德等陪審官均照章辦理。唯獨英副領事德為門總是多生枝節,加以阻撓。與此同時抗爭的還有“西捕監視會廨”問題,經多次照會抗議交涉無效,關絅之憤然決斷,以牙還牙,針鋒相對。

於12月6日派出廨役兩名到福州路中央巡捕房晝夜輪換巡察,以此作為西捕監視會廨的報復。

自會廨建立以來,中國讞員第一次採取如此強硬態度,外國領事非常震驚。一貫逞強凌弱的英國副領事德為門尤其蠻橫,認為關絅之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冒犯大英帝國,決定要給他點厲害看看。

清朝末年的大鬧會審公廨案,面對洋人無理要求,官員們拒不退讓

1908年關絅之與德國副總領事在公審公廨審理刑事案件

於是兩天後,便有了因為黎黃氏案的大鬧公審公廨事件。

與其說,黎黃氏案是事件的爆發點,不如說黎黃氏被拘留可能都是英國為了報復而實施的陰謀。

關押西牢與否,可以說是關係到當堂發落權。甚至是主權是否在中國人自己手上的原則問題,這也就是關絅之一直在謀求抗爭的。

事情發生以後,關絅之和金紹成立即向道臺報告事件詳情,並引咎辭職。道臺袁樹勳婉言慰留二人,讚揚他們能盡職守力保主權,為當今官場所少見。並支持關絅之繼續力爭主權,同意他提出的停訊罷審之策,隨即照會各領事。

此等辱我國體、損我主權的消息傳出,百姓呼聲甚烈,義憤填膺,上海社會團體紛紛集會抗議。道臺袁樹勳遣責洋人肆意踐踏我司法主權行徑,向外務部、商部發出通電,強烈要求洋人立即釋放黎黃氏,撤換德為門,懲辦向長官行兇的捕頭愛爾斯。

北京公使團(外國人的使團)迫於清朝政府外務部的抗議,12月13日命令上海領事團將黎黃氏送回公廨釋放。而捕房卻故意蔑視會審公廨,15日竟將黎黃氏一行送到廣肇公所直接釋放。

領事團則悍然不顧民眾的抗議,拒絕撤換德為門,這些舉動激怒了剛剛經歷過抵制美貨運動的上海民眾。

清朝末年的大鬧會審公廨案,面對洋人無理要求,官員們拒不退讓

上海提籃橋監獄

於是,便發生了文章開頭提到的12月18日的血案,當日聚集抗議的民眾多達數千人。流血事件後,上海道臺袁樹勳親自前往現場彈壓,勸告華商開市,併發布了嚴禁暴亂的佈告。

但是,罷市、罷工、罷審在繼續,繁華的租界陷入癱瘓之中,洋人對此束手無策。

12月19日,工部局總董安徒生等便拜訪道臺袁樹勳和讞員關絅之,口頭上承認巡捕鬨鬧公堂確實錯誤。表示行兇巡捕待查明從嚴處理,答應以後女犯概歸公廨收禁。

至於德為門撤換一事由中英政府外交解決,現暫易他人陪審,並懇請關絅之出面勸說商人開市,恢復秩序。

關絅之要求派英水兵和西捕或印捕各五十名聽其調遣,安徒生一口答應。關絅之就率領英兵和西捕、印捕騎馬上街,沿街聲言:“工部局、巡捕房已經認錯悔過,女犯今後不再押西牢了。”

租界內英軍、西捕聽從中國官員命令率領上街,可謂租界史上第一次。因此眾怒始平、秩序漸復。

12月23日,會審公廨重新開審。第二天,又值英方陪審,德為門竟然厚顏出席,當即被關絅之拒絕,英方只得換人。

清朝末年的大鬧會審公廨案,面對洋人無理要求,官員們拒不退讓

公共租界範圍圖

大鬧公堂案的最終交涉結果是:

1. 釋放黎黃氏;.

2. 領事團同意今後女犯一概由會廨收押發落,並將以前所押西牢女犯都送回會廨;3.

3. 互派差捕至捕房和會廨巡視(但巡捕不準擅入上房及辦公場所,廨差不得入總巡寫字間);4.

4. 德為門未予撤換,但不久調往海南瓊州;5.

5. 捕頭木突生未予懲辦;(實際上指認有誤,會廨重新開審時金紹城當堂認出毆差辱官的西捕是楊樹浦房的捕頭愛爾斯,並非木突生,故前文筆者都註明打人英捕愛爾斯)6.

6. 北京公使團完全放棄年初開議的修改會審章程,雙方重申承認原來1868年的《洋涇浜設官會審章程》。

經此一案,關絅之贏得了國人擁戴,聲名鵲起,被擢升為知府。

1907年徐世昌奏請調關絅之赴東北,上海各界乃至領團挽留,未能成行。半年後,旋調通州。關絅之臨行前,各商會學界紛紛特製德政牌、匾額,送往會廨。起程這天,民眾沿途夾道歡送,依依不捨。

關絅之調任通州以後,他的精彩還在繼續。在之後主審了“宋教仁案”和“五卅慘案”,還曾在辛亥革命以後重回上海擔任會廨讞員。結束法官生涯後,又皈依了佛門,與印光大師、王一亭、黃涵之等成立了弘化社前身——佛教敬業社流通部。

清朝末年的大鬧會審公廨案,面對洋人無理要求,官員們拒不退讓

關絅之籌建的居士林

有一件事,我一直在猶豫要不要寫出來。那就是:“對於血案中造成的人員財產的損失,中外雙方曾經互相提出索賠要求。但是大家都懂的,彼時的中方索賠,對於西方列強來說,簡直就是一個笑話。最終中方自然什麼賠償也沒有得到,而做為上海道臺的袁樹勳,最終以個人名義賠償給英國白銀五萬兩,大鬧公審會廨的事情才塵埃落定。


回望那個弱國無外交的時代,清朝朝廷在帝國主義列強面前尚且唯唯諾諾。

而一個官員敢耿直強硬地和列強爭取主權,其勇氣實在值得欽佩。因為那年頭,據理力爭而需要付出代價的,可能不僅僅是個人,還有很多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