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校園車文化淺談

大噶好,我係一名99年的小小車迷,我今年大二,汽車營銷專業,以下系我對校園汽車文化的一些看滑,請多多關照。

還記得筆者家第一輛車是一輛銀色別克凱越,提車之後,隨車附贈的通用汽車大事年表被筆者研究至“韋編三絕”。至今仍不能說懂車或愛車,因為見識有限,只能稱是再小也不過的小車迷。

所謂“車文化”,是近年來生活品質不斷提高而帶來的“副產品”,那什麼是車文化呢?

國內校園車文化淺談

在我眼中,車文化建立在大眾普遍能享受到汽車帶來的精神愉悅上,基於大家深入瞭解一輛車本身以及汽車工業而產生自己對車輛看法的文化。

從大家熟知的內容說起。

1908年,Henry Ford的Model T讓汽車飛入尋常百姓家,1913年發明裝配流水線,被“友商”迅速效仿,成為美國工業化道路上濃墨重彩的一筆;1933年,希特勒提出“人民汽車”的概念,甲殼蟲的問世定義了經濟型家用轎車,銷量在二戰後不斷書寫奇蹟。眾多被後人津津樂道的車企,比如Peugeot標緻,Lancia藍旗亞等等,都在20世紀不斷進行技術突破,嘗試新發明,極大的推動了汽車作為代步工具在舒適性方面的發展。

國內校園車文化淺談

我國汽車工業發展較晚,1956年我國仿製的解放牌卡車為我國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畫上句號。

普通百姓所熟知的是上海大眾,大眾德語本意“Volks”代表“人民”,其淵源可追溯到上文中寫的“人民汽車”,“Wagen”約等於英語中的“Wagon”,代表“汽車”。

自筆者有記憶起,是的,世界一翻頁我們進入21世紀,“桑塔納”、“帕薩特”、“Polo”等大眾車的中國消費者畫像大都是小康以上家庭,一方面跟我國人口眾多有關,一方面跟我國汽車工業由於發展較晚所以受制於人有關。

國內校園車文化淺談

我喜歡追英美劇,我發現哦,汽車工業發達國家的人民普遍對於某些車有其獨到的看法,比如“Chevy Volt”在許多美國人心中有悖於雪佛蘭的傳統。相比之下,大多數國人仍然認為汽車越貴越好,越大越好,越霸氣越好,很大一部分連雪佛蘭和雪鐵龍都辨不清。

美國的大學生呢,有很大一部分是自己駕駛去學校的,一方面是由於地廣人稀交通不便,另一方面,美國汽柴油價格便宜,用車成本因而比較低,但國內校園學生開始開汽車在校園穿梭,則免不了展露一丟丟炫耀的小心思。

其實這樣的“偽車文化”不是從校園走向社會的,準確說,是中國現階段汽車文化向校園的侵染,

街道上僅僅改裝排氣尾段用於炸街和更換汽配城風格輪轂的車輛不佔少數,車主通常對於汽車改裝也沒有整體的考量,其實跟早先汽配城炸街風的轟隆隆摩托黨如出一轍。

國內校園車文化淺談

校園裡所謂的車文化,不好意思,要給諸位大大潑涼水了——對於多數同學來說仍然是遙不可及的。

所以,小車迷們想出了好法子,以相對比較低的成本體驗儘可能多的車輛——叫車軟件。如果有幸叫到了心水的車(筆者曾經叫到馬自達CX-4),便打開話匣子,沒準車主一高興,稱兄道弟之餘還會兜售幾招用車心得。

國內校園車文化淺談

又是一年畢業季,同學們初出校園,沒有成家,旅行、代步的主要交通方式是火車、飛機——也就是對長途駕駛沒有要求的人們,呼,恰逢純電動汽車鋪天蓋地的來了。

國內校園車文化淺談

感謝魔都隨處可見的EvCard分時租賃小車;感謝保留了CVT變速箱平順特性是純電動短駁巴士;感謝汽車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感謝帶我們走向社會流水線的滾滾向前的時代車輪!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