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作品《媽媽再愛我一次》解析精神分裂

從文學作品《媽媽再愛我一次》解析精神分裂

很多人都會唱《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這首歌是臺灣富祥公司於1988年攝製的倫理悲劇片,故事改編自臺灣民間故事《瘋女十八年》,它是臺、港通俗影視產品中最典型的家庭倫理大悲劇。《媽媽再愛我一次》的劇情以倒敘方式進行,描寫精神病醫生林志強留學歸國,展開精神病院的業務。他發現院中一名病人,竟是他失蹤18年的母親秋霞!原來當年其母秋霞與其父林國榮相戀,因秋霞是不明父親的私生子,母親又做過舞女妓女等多種卑賤的職業,身家不清白,被林國榮的母親強行拆散,另外為國榮娶妻。

已經懷孕的秋霞到鄉下投靠姨母,生下志強後獨力撫養,母子二人相依為命。

國榮之妻娟娟,婚後數年一直無孕,經證實不能生育。林家父母為了延續香火,苦苦懇求秋霞,希望志強離開母親,回到林家認祖歸宗。秋霞為了孩子的前途和幸福,幾經內心掙扎,把孩子送到林家。起初,年幼的志強因思念母親,無法過平靜的生活,經常偷偷回到鄉下找母親。

從文學作品《媽媽再愛我一次》解析精神分裂

黃秋霞所受到的刺激如下:身世不明,不知父親是誰,父愛缺失,早年喪母,心裡留大一大傷痛。無父無母,這樣的人很容易對愛情傾心相托,因身世被岐視而失戀,這是給她的比喪母更大的創傷性打擊;生子後單身母親和私生的兒子又受歧視,導致她為孩子考慮接受了林家接走孩子的要求,親子分離的焦慮與悲痛讓她倍感淒涼壓抑;兒子失蹤,兒子昏迷不醒所給的巨大恐懼感等。她內心最大的恐懼是兒子被奪走了,兒子不見了,她緊抱著兒子喜歡的大熊貓,假借它成為兒子的象徵,活在幻覺中,脫離了常人的意識,喪失了社會功能,從而成為嚴重的精神障礙患者。兒子是她最大的精神支柱,當真實的兒子以一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喚醒黃秋霞的記憶。黃秋霞認出眼前的兒子,她悲聲大放,從惡夢中醒來。

這部影片不僅描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更是把社會心理因素致精神分裂的前因後果展示給觀眾,演繹出之社會心理因素致精神分裂的起因與發展。這說明,有些睿智的人們,善於觀察人們心理變化,已經捕捉到社會心理因素致精神分裂的實質,用文學作品描述出來,不但幫助人們認識理解這類人群,在某些作品中,甚至為人們幫助精神分裂者恢復正常,提供出方式和方向。

從文學作品《媽媽再愛我一次》解析精神分裂

社會心理因素導致的精神分裂症,必定有相應的人文生活環境和社會事件的刺激為前提,才能引發了精神分裂症的症狀出現。

精神分裂既然是心理社會因素導致,其實質上還是心理障礙。也就是說,社會心理因素導致的精神精神分裂,實質上是心理障礙的一種表現方式。

精神分裂和神經症一樣,其實都是心理障礙,都是在某些社會心理因素的刺激源中,出現的心理障礙。不同的是,有些人的感知覺在難以承受的刺激下出現了變異,如果不能及時恢復正常,持繼的感知覺變異,自然就會帶出怪異行為,他人就會給予精神不正常的判斷。他人的判斷又是自我認同與自然我狀態判斷的重要參照,他人對自己精神不正常的判斷必然反過來影響自我判斷。人都是憑感知覺來認識世界,確定與外界互動行為模式的。感知覺變異,自知力自然就不會完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