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

糖尿病在我國最早的記錄見於公元前400年的《皇帝內經》一書中。最初發現這類人有明顯的口渴、多飲,故稱之為消渴症。

當前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提高。在亞洲,糖尿病已成為新的流行性疾病。我國的形勢則更加嚴峻。

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呢?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糖尿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這些因素包括遺傳、種族、地理、年齡、生活方式、營養水平、肥胖等。國外學者通過觀察相同基因型的單卵雙胞胎髮現,如果其中1人患1型糖尿病,另一位同胞兄弟姐妹在5年內也患1型糖尿病者達到總數的45-54%;而單卵雙胞胎5年內同患2型糖尿病的比例達91%;臨床調查也顯示出約25-50%的糖尿病患者有家族史。

上述結果說明糖尿病的發生有顯著的遺傳傾向。某些種族的人容易患糖尿病。如在美國有個叫Pima的印第安部落,其患糖尿病的人口占50%以上;中國人也是糖尿病的易感人群,也就是說中國人比較容易患糖尿病。但各民族之間患病率也是有差異。環境因素對糖尿病的發生也有影響。比如90年代糖尿病的患病率在中國大陸約為3%,而香港華人約6-7%,新加披華人為8%,美國華人更達到近10%的水平。這主要是因為不同地區生活水平差異所致。營養和生活方式改變也影響糖尿病發生。位於西太平洋的島國---瑙魯,是一個由珊瑚礁構成的小島,人口不多。生活在那裡的人們世代以捕魚為生,過著簡樸的生活。1933年那裡的糖尿病患病率為零;自50年代後,隨著島上豐富的磷礦資源的開發,人們生活水平日益富裕,生活方式也日益西方化,體力勞動減少,肥胖人數增加,到60年代,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2%;而到70年代末,該國2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驟升至40%以上。這說明除遺傳因素外,糖尿病發病主要與營養、生活方式和肥胖有關。

體重超重者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是非超重者的3倍以上。這是因為肥胖者體內過多儲存的脂肪細胞體積增大,影響到細胞膜胰島素受體的功能,使胰島素的效用降低,就是人們常說的胰島素抵抗,久而久之糖尿病就發生了。我國多次的糖尿病普查結果提示,糖尿病多見於中老年人,自45歲後患病率明顯上升。

從職業分佈來看,幹部中的糖尿病患病率最高,其次是知識分子、工人、職員、農民,牧民最低。分析幹部發病率高的原因可能與營養好、活動少、年齡大有關係。

如今,許多人仍保持著吃到撐才叫飽的習慣,而人們體力活動卻顯著減少,出門坐汽車,幹活靠機器,結果是攝入的食物熱量不能被充分消耗而轉換為脂肪堆積在體內,從而使人體發胖導致糖尿病。其次長期飲酒者,出生時體重偏低或妊娠分娩8斤以上胎兒者也是糖尿病高危人群。

因此,飲食量恰到好處,保持體重適中,並長期堅持適當的身體鍛鍊,就能減少或防止糖尿病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