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教科書上很勵志的人物,為何都不提他們的後來?

小時候,誰沒有讀過幾個勵志故事?

匡衡鑿壁偷光,成為勤學苦讀的典型;李紳“憫農”,成為讚美勞動、同情農民的代表;汪兆銘“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具有革命青年的熱血······

教科書上這樣的勵志人物,相信我們沒少見過。但是,你有沒有發現,偏偏這樣很典型的人物,卻沒有提及他們的後來。

這是為什麼呢?

匡衡

匡衡,以“鑿壁偷光”的苦讀事蹟名世。

當年教科書上很勵志的人物,為何都不提他們的後來?

匡衡小時候家境貧寒,卻十分好學,刻苦努力。他白天靠替人做苦工以獲取讀書資用,晚上才有時間用來讀書。但是家裡又買不起火燭,他注意到鄰居家經常點燈,就把牆壁鑿穿,藉助透過牆孔的光來讀書。

後來匡衡通過自身努力當上了官,但隨著官位一步步地升遷,他走上了貪贓枉法之路。

漢元帝時,匡衡被封為安樂侯,食封地三十一萬畝。正是這次封侯,匡衡徹底迷失了自己,在丈量分封的土地時,匡衡利用職務之便,非法侵佔了土地四萬多畝,還對屬下的提醒置之不理。

成帝時,司隸校尉駿等告其“專地盜土”,面對貪贓枉法之罪,匡衡供認不諱,最終被貶為庶人,晚年生活十分落魄。

李紳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當年教科書上很勵志的人物,為何都不提他們的後來?

這首詩相信大家都聽過,畢竟每一個上過小學的人都會在教科書上學到。這首詩表達了對農民勞動的讚美以及對貧苦農民的憐憫。

但是,你知道“憫農”的李紳後來怎麼樣了嗎?

李紳二十七歲時中了進士,補國子助教,開始了官涯。當官以後,他漸漸失去了善良的本性。

李紳發跡之前,經常到一個叫李元將的人家中作客,每次都稱呼其“叔叔”。發跡之後,李元將因為要巴結他,主動降低輩分,稱自己為“弟”、為“侄”,李紳都不高興。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為“孫子”,李紳才勉強接受。

還有一個姓崔的巡官,與李紳有同科進士之誼,有一次特地來拜訪他,剛在旅館住下,家僕與一個市民發生爭鬥。得知是宣州館驛崔巡官的僕人,李紳竟將那僕人和市民都處以極刑,並下令把崔巡官抓來,說:“過去我曾認識你,既然來到這裡,為何不來相見?”崔巡官連忙叩頭謝罪,可李紳還是把他綁起來,打了20杖。

他為官酷暴,當地百姓常常擔驚受怕,很多人甚至渡過長江、淮河外出逃難。下屬向他報告,李紳道:“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飽滿的顆粒總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隨風而去,這事不必報來。”

另外,發達之後的李紳窮奢極欲到什麼程度呢?據說他非常愛吃雞舌,為了吃雞舌,每頓飯都要殺上百隻雞。

慈禧

“可憐天下父母心”,可能所有人都聽過這句形容母愛的詩,但絕不敢相信這樣的名句是出自慈禧之口。

當年教科書上很勵志的人物,為何都不提他們的後來?

原詩:

世間爹媽情最真,

淚血溶入兒女身。

殫竭心力終為子,

可憐天下父母心!

慈禧母親七十大壽的時候,因沒有時間去給母親祝壽,就讓侍臣給母親送了很多的東西,上詩就是她親筆寫的一幅書法。

都說虎毒不食子,慈禧為了維繫其獨裁權力,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也高壓嚴峻操控及管制。因為這樣導致她兒子長期心理壓抑,年僅19歲就駕崩了。

汪精衛

1910年,汪精衛等人潛伏在清朝攝政王載灃每天上朝必經的銀錠橋畔埋置炸彈,決定炸死這個滿清餘孽。(當時沒有無線引爆裝置,只能人工引爆,註定要犧牲一位同志,汪精衛當仁不讓,決定犧牲自己)

當年教科書上很勵志的人物,為何都不提他們的後來?

不料被人發覺,清政府追查14天后將他們捕獲。在法庭上,汪精衛一心求死,以借民憤壯大革命黨的名聲,鼓舞革命者的士氣。在獄中,汪精衛寫下了“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詩句。真的不愧是一代革命黨人的代表。

汪精衛的結局,大家都應該很清楚,抗日戰爭期間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淪為漢奸。想想前後對比的變化,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