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比強大的蘇聯,最後為何迅速崩潰解體?

無比強大的蘇聯,最後為何迅速崩潰解體?

1922年12月30日,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成立。二戰後,蘇聯迅速崛起,其依靠紅色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影響著全世界,同時,打造出來的社會主義陣營也威脅著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標誌著兩極格局的形成,蘇聯與美國進入了冷戰對峙局面。而到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蘇爭霸的格局演變為蘇攻美守。之後,美蘇格局反轉,美國變守為攻,蘇聯迅速走向沒落,直至1991年解體,蘇聯短短近70年的壽命也劃上了句點。

導致蘇聯盛極而衰的原因很多,如體制僵化、政治腐敗,經濟結構失衡、戰爭消耗、石油財政破產等。那麼,還有那些重要原因呢?雲石君將從以下三方面做具體分析。

第一、美攻蘇守,美強蘇弱的格局。

雖然,蘇聯是唯一一個有能力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但美蘇的實力懸殊還是較大。就拿1982年版的“蘇聯基本數字手冊”的一些數據來說,人口:蘇聯26450萬人,美國22260萬;國民總收入:蘇聯7054 億美元,美國:10528億美元,蘇聯是美國的67%;人均國民收入:蘇聯2667美元;美國4730美元,蘇聯是美國的56%,可以看出美蘇之間的實力差距。

冷戰早中期,蘇聯還可以靠紅色意識形態強勢滲透西方世界來取得與美國爭霸的些許優勢。不過,到了70年代末,國際共運也迅速走下坡路,蘇聯的優勢越來越小,到最後被美國強勢壓倒。

當然,形成美強蘇弱這種整體格局,除開美國太強大以外,最重要的是蘇聯自身的後勁不足。

無比強大的蘇聯,最後為何迅速崩潰解體?

二戰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蘇聯也一度使美國被動防守,不過,蘇聯卻沒能將這種戰略格局維持很久。那麼,蘇聯為什麼後勁嚴重不足呢?

第二、美蘇兩國不同的擴充國家實力的方式,為他們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蘇聯地大物博,而且大部分未開發,或開發程度較低。戰後,蘇聯可以借科技來加大對北亞、中亞地區的開發力度和程度,資源的開採利於財富的大量積累,提升了國力。

美國底盤遠遠沒有蘇聯大,而且工業化起步早,國土開發已到了一定程度,不能走蘇聯的路子。但美國國土質量原因高於蘇聯,而且可以憑藉高度的工業化質量和文明程度來獲得金融霸權和科技主導權取勝,再加上作為海上霸主,美國可以將利益觸手伸到全球絕大部分精華地區,從而推動全球化,挖掘自己主導的經濟鏈條 。

當然,美國在搞全球化的同時,獲利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其它經濟鏈條中利益相關方,這也就是說,美國在這個過程中並不能一口吞掉所有的好處,而蘇聯的國土開發卻可以將財富都聚攏在自己手中。

可是,蘇聯雖大,但大部分國土開發潛力不佳,而且這種在一個封閉的內部環境中所產生的效益遠遠不及美國主導的全球化的精華地區,再加上美國變相獲取的資源和財富,蘇聯更是不能企及。

蘇聯這樣的典型大陸文明國家決定了其沒有與美國在海上爭霸的地緣條件,而陸上的影響力拓展,又受到強烈的地緣和政治因素限制。這就如同地主和商人,地主沒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就沒了活路,而商人離開了自己的土地,還可以走天下生財路。經濟觸角的限制,決定了蘇聯經濟影響力橫向拓展能力不及美國。

這也就是為什麼六七十年代,處於蘇攻美守的格局,那是因蘇聯的國土開發有了成效,國力提升,而在石油危機下,蘇聯靠石油得到的財富也大大增加,這些都縮短了美蘇差距。不過,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國際共運勢頭走低,美國鞏固了傳統勢力範圍,同時也取得了在第三世界的絕對優勢。隨著經濟全球化在亞非拉地區的延伸,美國獲利巨大,國力增長迅速。反觀蘇聯,因經濟橫向拓展能力的限制,早已被美國甩在了身後。

第三、從經濟的縱向發展角度來看,第三次科技革命拉大了美蘇差距。

無比強大的蘇聯,最後為何迅速崩潰解體?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發展,它影響著人類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而蘇聯卻對這次革命有些習慣性的不適應。

俄羅斯所在的東歐板塊,地緣環境惡劣,導致了俄羅斯文明的發展程度長期落後於世界主流文明體系。一旦文明出現跨越式進步時,就會使得俄羅斯在接受先進文明上有嚴重的滯後性。這在俄羅斯歷史發展上也屬於常態,如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集中爆發期所顯現出來的,19世紀中期沙俄的由盛轉衰,19世紀末20世紀初沙俄在帝國主義列強競爭中的頹勢,都是具體的體現。俄羅斯在先前的兩次工業革命都是憑藉地大,可開發區域多的特質,在工業革命成功普及後,加大利用,來實現反超的。

不過,第三次科技革命卻使得蘇聯不能再套用以前的方式來應對。

這是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本質上是一次基於後工業時代環境下的知識革命,在相當程度上依賴於人的知識創造,超越了有型的物質資源,這就讓蘇聯沒轍了。美國通過知識開發和利用,一系列脫離傳統工業製造範疇的高新技術和經濟模式應運而生,加快了創造財富和資源的迅速。而蘇聯,還是隻能守著傳統的工農業,和美國創造財富速度相比,猶如老牛拉慢車。

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力時步步推進,環環相扣,一個環節的進步就可能帶動整個文明的發展 ,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直至今天,整個社會依舊處在這種文明遞進式跳躍演進過程中。而面對這種遞進式跳躍,俄羅斯文明處在一直在追趕,但卻永遠趕不上尷尬中。而美國卻在這種跳躍中如魚得水,越來越強,最終蘇聯只有被耗死的份兒。

蘇聯的衰敗與國家地緣環境和社會大環境分不開,不過,蘇聯落後的經濟結構即:計劃經濟,公有制經濟結構,也阻礙了蘇聯在面對第三次科技革命衝擊時的經濟轉型。時過境遷,這個早期對蘇聯經濟有著非同凡響作用的經濟體制,卻成為了累贅包袱。

那麼,為什麼到蘇聯後期,公有制卻被蘇聯所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