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兒童節的來源根本不是為了慶祝?看完以後所有人都沉默了

原來兒童節的來源根本不是為了慶祝?看完以後所有人都沉默了

昨天開玩笑問朋友:兒童節到了,你要送我什麼禮物?

要去遊樂園嗎?

接著就聊到小時候兒童節的時候學校都會放半天的假,每個同學發10個糖果。

朋友還沒來得及回答,我接著問道:

國慶節,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都是中國的節日,那兒童節算不算中國的傳統節日?這有什麼來源呢?

打開手機瀏覽器,看完以後我忽然很想哭,原諒我是個淚點很低的人。

原來兒童節的來源根本不是為了慶祝?看完以後所有人都沉默了

剛剛的歡樂和想慶祝的想法一點都沒有了。

滿心的沉重。

原來是為了悼念1942年的利迪策慘案,悼念全世界在戰爭中死亡的兒童。後來中國和各國代表團沉痛的抗議,在莫斯科的會議才決定將每年的6月1日定為國際兒童節。

小時候那些糖果,那些歡樂……

原來都是這些死去的孩子換來的……

回想以前,把無知當成力量。想起以前那些無知的歡樂,那些歡聲笑語,心底裡愧疚久久不散。

原來兒童節的來源根本不是為了慶祝?看完以後所有人都沉默了

是不是都先要有沉痛,才有我們現在的幸福歡樂?

是不是都先要有人站起來反抗,才能讓更多弱小得到關注和保護?

去年和今年年初上映了許多關注兒童的電影,甚至出現反應校園霸凌和兒童性侵這種社會敏感話題的題材。

原來兒童節的來源根本不是為了慶祝?看完以後所有人都沉默了

2017年上映的臺灣電影《嘉年華》獲第54屆金馬獎"最佳影片獎"。

一個在旅館打工的女孩小米目睹了一起涉及高官的兒童性侵事件,並用手機記錄下來。

可是由於畏懼,和女孩兒心理的各種複雜考慮,並沒有提交這份證據。

而在這份案件因為旅館的錄像被刪,因為無證就要不了了之的時候,律師直覺小米說了謊。

跟小米聊天,溝通,這也是瞭解一個女孩內心世界,和麵對這種問題各種考慮細節呈現的記錄。

後來這位小女孩也成為最小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那時,她13歲。

導演最讓人敬佩的地方就在於敢站出來說問題,敢於觸碰這面壁。

在西班牙有一則這樣的廣告,特別為兒童而設計——

原來兒童節的來源根本不是為了慶祝?看完以後所有人都沉默了

當你高於120釐米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一個悲傷的表情和一行字:

"有時候虐待兒童的行為,只有受害者看得到"

如果低於這個高度,是個很小的孩子的話,

他看到的內容是,一個臉上遭受毆打的男孩,和這樣一行字:

"如果有人傷害你,請打這個電話,我們會幫助你"

就連眾人鄙視的網大去年也除了一部反映兒童性侵和校園霸凌的高分劇——

《罪途》。

原來兒童節的來源根本不是為了慶祝?看完以後所有人都沉默了

一個遭受校園霸凌最終死於手術檯上的小女孩,卻跟一趟迷途流落在泥石流和大雨上的八個人相關。

是有人設計還是上天的報復?

這幾個人會相繼而死嗎?

而在今年1月份上映的美國電影《奇蹟男孩》也呼籲我們關注兒童。

原來兒童節的來源根本不是為了慶祝?看完以後所有人都沉默了

跟海倫凱勒一樣,一個天生殘疾的小男孩,從小都是在家裡學習。而當他終於有機會進入學校學習,卻遭受著同學和周遭的嘲笑。

後來在家人、好友、老師的幫助下,終於找回自信,並自我救贖。

這些電影和電視劇都是在提醒著我們關注兒童,而我還在為兒童節各種慶祝。

想著如何過一個開心的兒童節。

想著兒童節看什麼樣的電影。

原來兒童節的來源根本不是為了慶祝?看完以後所有人都沉默了

今年六一上映很多符合兒童口味的電影,動畫電影比較多。

有童年回憶殺的《哆啦A夢:大雄的金銀島》,講述大雄長大了,跟小夥伴一起去加勒比海冒險,並營救哆啦A夢的故事。還有三部國產片《潛艇總動員:海底兩萬裡》、《我的寵物恐龍》、《魔鏡奇緣2》

都在電影院等著一群大大小小的朋友過六一呢。

但是我想以後我再看到這些歡樂,迎合孩子和家長一起的影片的時候,會懷揣更多的感激。而不是隻顧著享樂。

不要忘記糖果從何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