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陪审员为什么从来不说话

最熟悉的陌生人。常开庭的公诉人都会有个感觉,某某陪审员很面熟却又叫不出名字,某某陪审员直到庭审结束才会打声招呼离开,直到看到最终的判决书才能猛然想起,庭审时他竟然也在。我们似乎都已经习惯那个沉默的人的存在,他们是谁无所谓,对案件什么观点不清楚,透明人一样。传统相声《论捧逗》中逗哏者经常调侃捧哏者是到台上听相声人,那么这类陪审员可能真的只是到审判席的旁听者。用一个标签评价一类人并不合适,我相信大部分陪审员是热心参与审判事业,积极参与案件讨论。但还是有很多真的只是陪太子读书的书童,我们只聊下他们。

法院陪审员为什么从来不说话

他们什么表现?

这类陪审员庭审中全程不说话,案件有兴趣的可能认真听一下,太无聊的直接闭幕养神、打哈欠。脾气不好、耐不住寂寞的自己下台走一圈再上来(记得我做法院书记员那会,有个陪审员直接出去接电话,弄得法官只好尴尬的休庭)。法官作为审判者对案件事实会经常提问,而陪审员几乎不会,似乎没有任何疑问,也许是对法官太过信任,反正案件跟他们无关,他们的任务真的只在于陪。合议庭决议也是看不都看直接签字结束,来去匆匆。

他们为什么来?

如果说完全是为了钱并不合适,每个人的原因可能不同,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闲的,这类人以退休人员、生活无忧人员为主,在家无聊出来有点事情做,至于庭审什么的就当故事听;钱,这也是常见原因,如果没有补助相信就大多数陪审员不会来了,至于补助多少各地不一样。如果遇到连开两三个的小庭(每个低于20分钟)收入甚至会远高于坐在中间的法官当天的工资(这点很让法官羡慕),而他的工作只是坐着。

资本,这个资本不是钱,而是生活工作的助力,他们很在意在这身份,会对他们有很大帮助。

法院陪审员为什么从来不说话

为什么还会安排他们陪审?

法官还是很乐意安排陪审员的,除去统计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人少,准确的说是办案的人少。以基层法院为例每个法官每年动辄三四百件案件,并不能全部采用简易程序,需依据诉讼法组成合议庭审理。合议庭人员要么是法官,要么是陪审员。法官就别想了,别人还想让你去呢,但庭不能不开,找陪审员成为必然选择。即使这样找一个陪审员也很难,人家档期都满了,走不开,各庭室抢陪审员的事情一点都不新鲜。

他们会不会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法庭判决的依据是合议庭决议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第二十三条,合议庭评议案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人民陪审员同合议庭其他组成人员意见分歧的,应当将其意见写入笔录。从规范上看陪审员的决定的地位和法官一样,理论上是存在判决最终依据的是陪审员的意见,即在2加1的情况下(两名陪审员一名法官),但现实中不免陪审员直接听法官的决定,从不提出反对意见和独立想法。无论是之前的判例还是现阶段的司改终身责任制,可曾见过错案追究最终追究到陪审员身上。

如果陪审员只是作陪能否成为案件发回重审的理由?

因陪审员的作用地位实际与法官相同,如果陪审员只是作陪并未发挥实际作用,是否可以成为上诉或是发回重审的理由。现阶段无论是刑诉还是民诉都没有相应规定,依据诉讼法理论审判者未对案件进行实质性审理应当属于重审的理由。该问题只存在于理论上,所以就别想了,因为证明起来很难,没有哪个陪审员会说自己啥都不管只负责签字。

法院陪审员为什么从来不说话

所以,有些合议庭组成的意义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