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仇,什麼恨?為何古人經常在詩中說: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古國在哪裡?

樓蘭,一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傳奇古國。位於現在的中國新疆羅布泊附近,有樓蘭遺址,如果去旅遊的話,現在還能看到。樓蘭遺址又被稱為“沙漠中的龐貝古城”,樓蘭古國的消失,為這座兩千多年前的城市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樓蘭國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曾經是漢朝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樓蘭古國,前後存在600多年的時間,最後被北魏滅國。

《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大宛國的西面,更遙遠的地方,多數國家並未歸服漢朝。從烏孫國往西一直到安息國,快靠近匈奴的地方,自從匈奴國打敗月氏國後,匈奴單于只要派遣一個使者前往,西域諸國紛紛包吃包住,不敢為難;但是漢朝派出使者前往西域,往往吃飯住店都要自己掏銀子,坐騎也要自己買。之所以造成這樣的情況,是因為這些國家遠離漢朝天威,恣意妄為,他們看到漢朝使者財物眾多,心裡面就打起了小算盤,想方設法地想從漢朝使者身上賺些金銀珠寶。於是就和漢朝使者做起了買賣,和天高皇帝遠的漢朝相比,顯然他們更怕近在眼前的匈奴。其中樓蘭、姑師兩個小國家更是膽大妄為,竟然公開搶劫漢朝使者王恢等人。

樓蘭地處西域的最東面,漢朝使者要出使西域,和西域諸國搞好外交關係,首先就必須經過樓蘭這個國家。從地圖上看,匈奴國就在樓蘭北面虎視眈眈,夾在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樓蘭國,由於漢朝離得太遠,鞭長莫及,所以多數時間樓蘭國其實處於匈奴的控制之下,作為匈奴牽制漢朝的一枚棋子。

什麼仇,什麼恨?為何古人經常在詩中說:不破樓蘭終不還

夾在漢朝與匈奴之間難以立足的樓蘭:

博望候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文治武功,在西域三十六國中威名遠揚。漢武帝想打通絲綢之路,派兵出擊西域門戶的樓蘭國和姑師國,直接俘獲了樓蘭王,當時領兵的大將軍奉命責問樓蘭王:你吃了什麼熊心豹子膽竟敢冒犯天威,不來朝拜,反而劫掠天子使者?

樓蘭王委屈地回答:我們國家小,夾在天朝和匈奴兩個大國之間,左右為難,無法自安。我願意率領全國人民遷入漢朝,有了天朝的保護,就不怕匈奴收保護費了。

漢武帝體諒樓蘭王,放他回國。樓蘭還是夾在漢朝和匈奴之間,處境一點都沒有改變。樓蘭投降了漢朝,很快就遭到了匈奴的攻擊,為了避免兩面捱打的局面,樓蘭王無奈之下,只好兩面討好,分別派遣兒子到漢朝和匈奴做人質。都是大哥,都不敢得罪,唯一的辦法就是對兩邊都俯首稱臣。

樓蘭國這種牆頭草的態度,看起來兩面都不得罪,實際上兩面都得罪了。樓蘭小心翼翼地維持著與漢朝和匈奴的外交,生怕一不小心,就有滅國的危險。漢朝與匈奴,打了幾十年,看起來漢朝佔了不少便宜,實際上誰也欺負不了誰,於是夾在中間的樓蘭國,就成了雙方博弈的籌碼。

漢朝和匈奴都想在樓蘭國扶持一個臣服於自己,不搞兩面派的傀儡頭子,於是每一次樓蘭王橫死,雙方都要上演一場王位爭奪大戰,分別派遣使者護送在本國做人質的樓蘭王子回國繼位。

什麼仇,什麼恨?為何古人經常在詩中說:不破樓蘭終不還

漢家使者西出師,一舉定樓蘭:

公元92年,樓蘭王死了,樓蘭國派遣使者來到漢朝請求護送作為人質的王子匯國際為,但是因為王子在漢朝犯罪,被處於宮刑,成了太監,漢朝不方便送一個太監到樓蘭去當國王,於是找了個藉口讓樓蘭國自己另外找人做國王。後來樓蘭王又死了,匈奴國搶先將在本國做人質的王子送回本國繼位。由於路途遙遠,漢朝這邊派出去的人馬還沒到,匈奴那邊已經幫助新的樓蘭王搞完了登基大典。

所以在多次的王位繼承爭奪戰中,漢朝都是出於下風,一來二去,樓蘭國就漸漸不搞兩面派了,而是一邊倒向了匈奴,疏離了漢朝。在匈奴的指使下,又幹起了以前“要從此路過,留下買路錢”的老本行,繼續截殺前往西域的漢朝使者。

對此,天朝上國很生氣!不聽話的樓蘭過對於漢朝開闢絲綢之路,和西域諸國搞好外交關係的計劃而言,成了一個不得不搬除的絆腳石。

公元77年,漢朝派遣使者傅介子出使西域。傅介子一行人走到了樓蘭國,樓蘭國王很傲嬌,對漢朝使者愛理不理。傅介子只好繼續往西走,快走到樓蘭國的邊界時,他對當地翻譯說,我們這次來帶了無數金銀珠寶,主要是賞賜給西域諸國。你們國王不要,我就去其他國家了。翻譯立馬派人跑回王都對國王說了,也是樓蘭王命中劫數,貪圖小便宜丟了性命。樓蘭王聽了這個消息就坐不住了,立刻備馬去追傅介子,在邊界上和傅介子擺下酒席,喝了個爛醉。傅介子對國王說,我這裡還有更好的寶貝給你瞧,你跟我來。國王剛走進內帳,就被預先埋伏的兩個壯士刺殺了。傅介子出使西域,主要就是為了刺殺樓蘭王。

傅介子斬下樓蘭王的首級,回朝廷覆命,被封為義陽侯。漢朝再次收服了樓蘭,為了防止樓蘭國再次反叛,直接將樓蘭改名為鄯善,遷都扞泥城。

什麼仇,什麼恨?為何古人經常在詩中說:不破樓蘭終不還

為什麼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漢朝的武功興盛,對外族採取強悍的征服策略,到了唐朝,以漢代唐,當時的人紛紛翹首以盼,希望國家能夠恢復漢朝時威名遠揚的文治武功,所以唐朝以後,關於“擊破樓蘭”的詩歌非常多。

“不破樓蘭終不還”這句詩歌,出自王昌齡《從軍行》: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以及“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關於樓蘭的詩歌,還有李白的《塞下曲》:“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杜甫的《秦州雜詩》:“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岑參《凱歌》“官軍西出過樓蘭,營幕傍臨月窟寒”;以及宋朝的辛棄疾、文天祥等都寫過關於“奪取樓蘭”的詩歌。

古人寫詩,託言明志。並非是和樓蘭有什麼深仇大恨,而是表達自己想要效仿漢朝時的霍去病、趙破奴、傅介子等人,擊破樓蘭,威震西域,與北方的敵人匈奴決一死戰,為國家建功立業的壯志雄心。

什麼仇,什麼恨?為何古人經常在詩中說:不破樓蘭終不還


分享到:


相關文章: